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1这间偏居医院一隅的小办公室,此刻非常安静,西斜的阳光从小窗里照射进来,落在屋内那一堆堆码放得如小山般的病历资料上,扬起淡淡的浮尘。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只有墙上那面挂钟发出的嘀嗒声还在坚决地穿透着寂静。苏蓉趴在窗前那张老旧的办公桌上,已经一动不动地工作了好几个小时。

  • 标签: 病历资料 办公室 办公桌
  • 简介:一八五○年的圣诞节次日,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写信给朋友居斯塔夫·德·博蒙,慨叹自己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印记,而且"立言比立功更好"。于是,托克维尔一边穿越群山,一边寻觅自己立言的主题。十五年前,三十岁的托克维尔刚刚出版了两卷本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很快就在一片赞誉声中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

  • 标签: 托克维尔 博蒙 赞誉声 三十岁 法兰西学院 旧制度
  • 简介: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我们在欣赏诗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和所营造的意境。意象是作者把感情寄托于一事物,而意境则是诗歌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整体印象。在《美学原理》中克洛齐提到了艺术的整体性,他指出了:“艺术作品的不可分性。每个表现品都是一个整一的表现品,心灵的活动就是融化杂多印象于一个有机整体的那种作用。”中国的古典美学尤其重视意境的理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审美客体不应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而应该突破有限、孤立的象,由有限进到无限。”“境是象外之象,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如果说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借物喻情,那么意境则是诗人想要营造的整体的氛围和想要传递的终极内涵,因此意境的理解是诗歌欣赏的灵魂,是点睛之笔。

  • 标签: 诗歌欣赏 意境 意象 丁尼生 中国古典美学 自由
  • 简介:鸟翱翔于天地之间,外形华美,歌声婉转,最能打动诗人的心灵。雪莱笔下“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云雀,济慈以魂相托的“林间仙子”夜莺,嬉戏在库尔庄园里“神秘而美丽”的野天鹅,都是英语诗歌中经典的鸟意象。鹰(hawkoreagle)作为百鸟之王,更以矫健的姿态和自由的精神赢得了古今中外诗人的青睐。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诗句[1],赞美太师尚父像空中翱翔的雄鹰一样驰骋疆场。

  • 标签: 英语诗歌 鸟意象 自由 强悍 诗人 歌唱
  • 简介:一九八二年夏,我与王锡荣兄参加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在山东烟台举办的鲁迅研究讲习班。当时国内许多鲁迅研究专家到班上授课,我们见到了唐弢先生。讲习班期间,我们常到唐先生房里小坐请益,鲁研动态、文坛往事,无所不谈。唐先生是三十年代《申报·自由谈》的重要作者之一,他提到上海文管会方行先生建议他主编一本《申报·自由谈》文选,询问我们有无兴趣参加。两大册《申报·自由谈》合订本(1932.12—1935.10)已于一九八一年五月由上海图书馆影印出版。稍后,《〈申报·自由谈〉目录》也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订出版。但两者都是供专家研究之用的,一般读者难以见到。编选一本供一般读者阅读的《自由谈》选本自然另有意义,再加又是唐先生吩咐,能在他指导下从事这项编选研究工作当然是求之不得。没想到编选工作一波三折,费时费力。

  • 标签: 《自由谈》 申报 唐弢 文选 鲁迅研究专家 上海图书馆
  • 简介:<正>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学史中的地位,影响极大。小说关注于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困境,被认为是波伏娃《第二性》的姊妹篇。故事以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为背景,描写了以安娜为代表的女性追求自由之路的艰辛和困惑。全书不分章节,由黑、红、黄、蓝、金五种颜色的五本笔记构成。莱辛因这本小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但她本人并不认同,而当我们深入她的小说时也会发现,莱辛并不是用

  • 标签: 《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 性观念 生存状态 女权主义者 自由之路
  • 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开创了口语化语言运用的先河,运用了符合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土语方言,文笔生动自然,颇具特色。从表面上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少年冒险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年仅13岁的白人少年哈克为了摆脱成人社会循规蹈矩的生活,选择离家流浪,路上遇到逃亡黑奴吉姆,然后两人结伴沿着密西西比河岸开始了一次冒险的旅行。实际上这部小说中简单的少年冒险故事情节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海明威对马克·吐温倍加推崇,评论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源自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同它媲美的作品”。本文拟从主人公哈克的视角、黑奴吉姆的视角来分析这部名著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探讨其折射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以便很好地理解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 标签: 自由精神 历险记 哈克 贝利 精神分析 思想艺术价值
  • 简介:根据徐志摩的作品和与他人来往的书信,他在剑桥应该有三个住址:初期和张幼在沙士顿(Sawston)同居的普林斯居(Prince'sCottage;曾被翻译成王子居。但在这里Prince是姓氏,不作王子意。)、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吉布斯楼和维多利亚路55号(徐志摩在1922年2月3日给罗素的信中使用这个地址)④。在这三个住址中,国王学院吉布斯楼和维多利亚路55号的位置在历史上是明确的。但沙士顿普林斯居的现址,一直以来都无法被确定。

  • 标签: 剑桥大学 徐志摩 考证 故居 维多利亚 普林斯
  • 简介:法国的女性书写理论最早由法国作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Cixou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作者巧妙借用男性用以压制和贬低女性的理论工具予以反击,针对阳具统治话语权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提出了身体写作和另一种双性同体理论。本文从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入手,借助西克苏的作品对女性书写理论进行全面解读。

  • 标签: 埃莱娜·西克苏 女性书写 身体写作 另一种双性同体
  • 简介:昌耀的诗歌是“一部他个人的精神传记”,而这部传记中的主角便是拥有不同气质类型的抒情主体。昌耀诗歌的抒情主体有其一贯连续性,阅读昌耀的过然山势,持续地向上攀爬着,力求攻克万难而达到身体极限程,俨然随同一位灵魂动荡的行者,在文本中踏上不断确认所允许的高度。高峰诱惑着勇者的攀登,却也是无法征服自我的艰难之旅。在一贯连续性的主轴之上,伴随诗人现实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激变,抒情主体的精神形象也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所差异——从被放逐的诗人到负重前行的虔诚僧人,从大山的囚徒到嘲弄命运的当代英雄,从走过荒原的孤独旅者到不隐瞒泪水的挚诚之人,等等。

  • 标签: 诗歌创作 昌耀 80年代 诗歌语言 自由 抒情主体
  • 简介:麦莉·梅洛伊(MaileMeloy),1972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首府赫勒拿市,1994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小说艺术硕士学位,现居洛杉矶。短篇小说集《两者得兼》(BothWaysistheOnlyWayIWantIt,2009)获当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佳图书奖.

  • 标签: 代理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 创作 故事 短篇小说集 蒙大拿州
  • 简介:汤亭亭是美国当代优秀华裔作家。她的出色不只在于获得了无数重量级奖项,还在于她的创作打破了美国主流文学界对于少数族裔女作家的刻板定位,为华裔乃至亚裔美国作家、尤其是亚裔女作家的艺术创作进入美国经典文学殿堂打开了通道。她的前两部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在艺术创作手法上确实是开历史之先河,颠覆了以前族裔作家的叙事手法和故事表述形式,突破了小说和非小说的界限,使各文类混杂在一起。她的第三部作品《孙行者》更是令人惊叹。非线性叙事结构、戏仿、拼贴、语言游戏、隐喻式的典故构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文本。很多读者和文学评论者从后现代的角度出发来阐释这部作品,但认真研读这部作品可以发掘其丰厚的意蕴,获得新颖的体悟,对小说主人公有一种全新的理解。他不仅颠覆与重塑了华裔形象,更体现了一种超越社会偏见和歧视去拥抱自由和和平的民主“地球人”新形象,为华裔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和启发。

  • 标签: 文学人物形象 《孙行者》 和平 自由 惠特曼 艺术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