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评论了词典学界对《辞源》(包括初版修订本)《辞海》的性质众说纷纭的现象,认为如能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将有益于这两部词典编纂工作的优化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有益于词典类型理论的完善。

  • 标签: 辞源 辞海 词典性质 词典类型
  • 简介:“家”在唐代就已经发展出了定语性领属标记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状语标记、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用法。而它的这些用法都源于处所名词“家”。“家”的语法化过程是句法因素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结构助词语法化过程中的“处所主义”。同时,“HOME”义语素演化为定语标记具有跨语言的共性倾向。

  • 标签: 结构助词 处所主义 语法化
  • 简介:交际教学法对外语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阻碍交际教学法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促进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 标签: 交际教学法 历史发展 外语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庄子济慈分别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分别对中国西方的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庄周梦蝶》《夜莺颂》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不同的时空里发出了相似的感叹。该文将从对美的见解,作者本身的理论思想,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以及他们所用的意象这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美学思想的比较,进而分析两者的相似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多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内涵,并对其它相关性的研究起到补充性说明的作用。

  • 标签: 美学思想 比较 不同点 共同点
  • 简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专业学位。本文认为,MTCSOL的教学信念,是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解看法,并且确信这些认知是恰当的,确信教学中的某些操作和教法是有效的。MTCSOL的专业发展信念,是对从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者主要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素养的理解看法,并且在专业学习阶段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着力学习发展有关的知识、能力素养。教学信念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有什么样的教学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专业发展信念。专业发展信念影响着教师知识、能力自身素养体系的构成,进而影响其教学的取向重点、质量与得失。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学信念的内涵与作用,例示了MTCSOL所应具有的教学信念专业发展信念。

  • 标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信念 专业发展信念
  • 简介: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国家也趁热打铁,积极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推广汉语。在汉语推广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们不禁对汉语推广的“推广”及汉推基地中的“基地”两个词的英文翻译进行思考,究竟哪种翻译能够正确表达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的真实意图。本文从国家汉语推广的意图意义出发,借助中英文词典网络查询来讨论“推广”“基地”的英文翻译,力求能够表情达意,准确表达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意义。

  • 标签: 汉语推广 基地 中心 中英文
  • 简介:《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代表作,是一部略带有传奇色彩的自传长篇小说。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用女性特有的笔触讲述了一位从小就成为孤儿的女子,为了生存在各种磨难中不断成长,追求自由,捍卫尊严,坚持自我,最终收获幸福的故事。本文从《简·爱》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对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来突出反映出女性对尊严的寻觅捍卫,不仅展现给我们一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从心灵最深处净化了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之一。

  • 标签: 简·爱 女性的尊严 寻觅者和捍卫者
  • 简介:通过语料统计发现,"有(一)点(儿)"后谓词性成分消极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中性的,积极的非常少;"谓词性成分(一)点(儿)"前谓词性成分中性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积极的,消极的极少。"有(一)点(儿)"多出现在现实句中,"谓词性成分(一)点(儿)"口语中多出现在现实句非现实认识类句中,书面语中多出现在非现实时间类句中。"有(一)点(儿)+谓词性成分"的语用功能为评价,"谓词性成分+(一)点(儿)"的语用功能为表示希望、对比用于描述。

  • 标签: 有(一)点(儿) (一)点(儿) 语义 语用
  • 简介:“一M比一M+VP”构式有实比虚比两种类型,又可分为四种形式。该构式的形式特征主要有“M”泛化、“一M比一M”固化等;句法功能方面,“一M”有指代性质,“比”有关系化趋势,“一M比一M+vP”的句法功能存在变异萎缩现象;语义方面,“一M比一M”具有三个语义特征,VP有五种语义类型,整个构式有两种构式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成因;“一M比一M+VP”的语用特征主要表现在主观性蕴含义两个方面;“一M比一M+VP”的形式功能反映了其作为典型语法构式的特征。

  • 标签: 构式 泛化 固化 变异 主观性
  •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 标签: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
  • 简介:身体与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符号化为一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并以中国转型期边缘群体为例阐释了他们如何用身体参与身份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身体像话语一样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社会行为者通过消费身体来获取社会关注身份认同,表达自身诉求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性。

  • 标签: 身体 身份建构 话语 意义
  • 简介:多样性层次性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重要方面。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文本产出者属性、文本属性、文本类型以及文本的时间跨度上;层次性可分为形式的层次性功能的层次性,形式的层次性又分为文本所反映的学习者中介语水平的层次性及文本处理的层次性,功能的层次性又有语料库的专用性通用性之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多样性层次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从一维到多维再到立体的建设需求,并为中介语对比分析提供丰富的角度和数据。

  • 标签: 中介语语料库 多样性 层次性 中介语对比分析法
  • 简介:广义叙述学的出现必定给传统文学研究带来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由此,本论文深入地分析理解广义叙述学,探究了广义叙述学的悖论与意义;从思考广义叙述学的缘由、理解广义叙述学、广义叙述学的意义、文学研究如何面对广义叙述学的挑战四个方面,以人文科学的文学研究为立足点,阐述了应该如何面对广义叙述学这类新学科新思想,如何坚守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叙述学 文学研究 叙述人类学 人文学科
  • 简介:本文以国画评论英译的审校为例,探讨艺术评论翻译审校的特点流程。首先从内容、语言和风格三方面分析了国画评论的文本特点,并结合翻译审校的基本原则步骤,提出国画评论及其他艺术评论审校需添加“检查翻译目的、文本情感及中国文化的传达"的步骤并需特别检查词汇的表达,最后具体实例分析了操作流程达到的审校效果。

  • 标签: 艺术评论 文本特点 文本情感 翻译审校 审校流程
  • 简介:文章从分析“很”与含数量词语的动词短语组合中数量词语所受的语义限制条件入手,对虚量实量的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厘清了其与约量、确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汉语学界之前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tr不定量’’条件所不能解释的一系列现象。文章认为虚量实量不是单纯的语义范畴,而是介入了语用因素的句法语义范畴。

  • 标签: 虚量 实量 约量 确量 句法语义范畴
  • 简介:一、现象、问题难点把古反切折合成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是音韵学教学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审音词典编纂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文所谓今音,指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古反切主要指《广韵》的反切,还包括一些今音所涉及的《集韵》反切。所谓折合,指按照反切规律古今声、韵、调的演变规律,把古反切的语音关系合理地转换成今音的语音关系,用今音拼读出古反切的读音来。

  • 标签: 反切 现代汉语普通话 音读 CI 音节 语音关系
  • 简介:デハナイカノデハナイカ在国内的教材中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外的研究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先回顾了デハナイカ的研究史,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用语料库抽取的例句证实デハナイカ在接体言表示推测时,多伴有特定的形式,而当缺乏这种形式时,只能从前后语境判断,因此它的使用受到很大局限。对ノデハナイカ,笔者指出了它的两面性,即作为ノダ一员的一面作为表示推测的一面,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在于忽视了前者,而只关注后者。ノデハナイカ保持了ノダ的基本特性,在表示推测时必须以已经存在的某个事实作为判断的依据,在这点上デハナイカ的直接的、无需任何前提的推测形成对比。虽然在接体言时也存在少量的デハナイカ替代ノデハナイカ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两者还是基于不同信息来源的推测。

  • 标签: ではないか のではないか 一次信息 二次信息 语料库
  • 简介:日本人也就是日语母语者有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之为〈主观识解〉的倾向。把自己置身于事态之中,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去认识事态。这与客观地把握事态、甚至把话者自身也以俯瞰的视点去认识的西方语言大相径庭。日本人的这种视点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以绘画庭院、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最为典型。本文拟探讨这种视点特征如何反映在文艺以及日语表达上。日本视觉艺术的关键词之一「見立て」与〈所见〉有密切相联。所谓「見立て」就是以眼前实际看到的"近景"由此拟看到的"远景"的双重视像构成。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日语中,因此日语与视觉艺术存在着〈相同性〉。

  • 标签: 视点 見立て 近景·远景 主观识解 相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