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懡[忄羅]”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连绵词,字书和词典对“懡[忄羅]”的解释都是表羞愧貌、面青貌和稀疏义。文章根据词义的系统性,语义演变的规律性,排比归纳出“懡[忄羅]”表模糊(含糊)、虚空、虚度三个新义项,探求到其核心义为“模糊”,语源上溯到先秦时期的迷离、朦胧,流变下探到元代的面磨罗等,从汉语史的角度全面擦词汇的发展演变。

  • 标签: | [面羅] 模糊 探源
  • 简介:弗小传》中的嗅觉描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仍未见与伍尔夫的生物共同体意识相关联。实际上,该作品中大量的嗅觉描述鲜明地体现了生物共同体意识,而且后者在作品中的呈现又不仅仅局限于嗅觉描写。本文拟从嗅觉、理性、情感三个维度出发,以探讨这本传记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阐释其强烈的生物共同体意识。

  • 标签: 弗勒希 生物共同体 嗅觉审美 理性 情感
  • 简介:马克·吐温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美国作家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译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有选择性地侧重于其政治性、革命性和社会批判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不同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及文化需要相呼应。与之相仿,在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评价中,也以分析与阐释其思想政治和社会批判意义为主,缺乏有深度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评价与研究,马克·吐温也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武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吐温的中国式呈像是偏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缺少艺术性的。这种现象从1978年后逐步有所变化。梳理与分析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过程,分析其中国式呈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马克·吐温,更新对的研究,并为深化和推进外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马克·吐温 传播 选择性接受 中国式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