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天下月刊》(T'ienHsiaMonthly)是民国中山文化教育促进会资助创办的一份英文杂志,创刊于1935年8月,至1941年八九月间,因太平洋战事而停刊,前后共发行56期。《天下》的编作者群中,既有曾留学海外、学兼中西、英语写作娴熟的中国学界名流,如温源宁、吴经熊、林语堂、钱锺书、陈受颐、全增嘏、姚莘农、邵洵美等;也有研究中国文化、促进文化理解的西方人士,如JohnC.Ferguson,C.R.Boxer,HarryPaxtonHoward,EmilyHahn等。刊名取自“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最喜爱的名句。在当时战争频仍、民族危亡的局面下,办刊者认为,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需要文化上的理解和交流,文化交流可以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并丰富交流双方的思想资源,加深相互信赖与合作。作为一份中国人办的文化杂志,《天下》侧重于向西方诠释中国文化,同时也博采西方学者有助于文化理解的论述。本刊特邀彭发胜博士,择其精要,译刊连载,以温故知,兼播文华。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教“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