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唐代西北音中于母按照开合口发生分化,合口读[Yw-],开口在慧磁音义中尚未以母合流,而在晚唐五代汉藏对音材料中,于母开口以母合流。

  • 标签: 西北音 于母 分化
  • 简介: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很不相同的语系,表现出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它们中很多词汇是很难在对方语言中找出完全相同或相等的对应词、对应概念。我们在翻译时往往不加以注意,出现错误,引起误解。

  • 标签: 文化 词义 对等 隐含意义
  • 简介:《蒙古字韵》中的"■iw后"类晓匣母,其韵母在拼写形式上与"■giw鸠"等细音为一类,而在实际读音上则当与"■ghiw钩"等洪音为一类。我们认为,其拼写形式与实际读音的矛盾源于"皇太后"等中古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即"后"等的拼写形式是八思巴汉语中直接使用了蒙古语中的这一汉语借词。另外,又加上八思巴拼写规则的制约,才出现了既定的这种格局。

  • 标签: 借词 《蒙古字韵》 晓匣母字 八思巴字
  • 简介:【2016原创仿真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继"毒胶囊""速成鸡"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一些商家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仍在食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剂;茅以升修建的钱塘江大桥,设计寿命50年,如今使用78年仍岿然不动,连大修都没有,已经超出"保质期"28年,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天山脚下陈俊贵给战友与班长守墓的义举没有"保质期",因为那是对承诺与良心永恒的坚守......

  • 标签: 系列食品 钱塘江大桥 天山脚下 茅以升 设计寿命 阅卷老师
  • 简介:从文献统计语法分析可确认许慎释“巴”为“虫”或“蛇”缺乏可考依据,先秦文献中的“巴”没有一处可释为“虫”或“蛇”,今使用的“巴”的义项也没有一项与“虫”或“蛇”有关。甲骨文符号“”学术界多采唐兰“巴”说,相关历史、考古等支持该说。从字形看,“”本义应指臂长、手大,善于攀爬的人,在文献中首先以此特征作为族称、国称,然后作为其长期居地名称,并逐步引申出“紧贴”“粘附”等相关意义,这些意义涵盖了“巴”的几乎全部常用义。这一演进线索非常清晰,有充分的文献材料语用材料的支持。

  • 标签: 文献统计 语法分析 甲骨文 “巴” 原始意义
  • 简介:通过考察"笹"、"塭"及"俤"三在东南亚华文媒体的用法,辅以古文献语料及用法,文章就三在通用型语文字典中义项缺失进行了相关补正。

  • 标签: 字义 补正
  • 简介:翻译学语料库的结合产生了语料库翻译学,对翻译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通过自建《骆驼祥子》汉英平行语料库,节选部分章节,对其中81例"小"英译进行探析与分类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汉英翻译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文学翻译学习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骆驼祥子 平行语料库 文学翻译
  • 简介:文章评论了词典学界对《辞源》(包括初版修订本)《辞海》的性质众说纷纭的现象,认为如能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将有益于这两部词典编纂工作的优化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有益于词典类型理论的完善。

  • 标签: 辞源 辞海 词典性质 词典类型
  • 简介:“家”在唐代就已经发展出了定语性领属标记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状语标记、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用法。而它的这些用法都源于处所名词“家”。“家”的语法化过程是句法因素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结构助词语法化过程中的“处所主义”。同时,“HOME”义语素演化为定语标记具有跨语言的共性倾向。

  • 标签: 结构助词 处所主义 语法化
  • 简介:交际教学法对外语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阻碍交际教学法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促进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 标签: 交际教学法 历史发展 外语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庄子济慈分别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分别对中国西方的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庄周梦蝶》《夜莺颂》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不同的时空里发出了相似的感叹。该文将从对美的见解,作者本身的理论思想,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以及他们所用的意象这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美学思想的比较,进而分析两者的相似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多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内涵,并对其它相关性的研究起到补充性说明的作用。

  • 标签: 美学思想 比较 不同点 共同点
  • 简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专业学位。本文认为,MTCSOL的教学信念,是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解看法,并且确信这些认知是恰当的,确信教学中的某些操作和教法是有效的。MTCSOL的专业发展信念,是对从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者主要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素养的理解看法,并且在专业学习阶段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着力学习发展有关的知识、能力素养。教学信念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有什么样的教学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专业发展信念。专业发展信念影响着教师知识、能力自身素养体系的构成,进而影响其教学的取向重点、质量与得失。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学信念的内涵与作用,例示了MTCSOL所应具有的教学信念专业发展信念。

  • 标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信念 专业发展信念
  • 简介: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国家也趁热打铁,积极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推广汉语。在汉语推广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们不禁对汉语推广的“推广”及汉推基地中的“基地”两个词的英文翻译进行思考,究竟哪种翻译能够正确表达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的真实意图。本文从国家汉语推广的意图意义出发,借助中英文词典网络查询来讨论“推广”“基地”的英文翻译,力求能够表情达意,准确表达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意义。

  • 标签: 汉语推广 基地 中心 中英文
  • 简介:《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代表作,是一部略带有传奇色彩的自传长篇小说。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用女性特有的笔触讲述了一位从小就成为孤儿的女子,为了生存在各种磨难中不断成长,追求自由,捍卫尊严,坚持自我,最终收获幸福的故事。本文从《简·爱》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对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来突出反映出女性对尊严的寻觅捍卫,不仅展现给我们一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从心灵最深处净化了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之一。

  • 标签: 简·爱 女性的尊严 寻觅者和捍卫者
  • 简介:通过语料统计发现,"有(一)点(儿)"后谓词性成分消极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中性的,积极的非常少;"谓词性成分(一)点(儿)"前谓词性成分中性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积极的,消极的极少。"有(一)点(儿)"多出现在现实句中,"谓词性成分(一)点(儿)"口语中多出现在现实句非现实认识类句中,书面语中多出现在非现实时间类句中。"有(一)点(儿)+谓词性成分"的语用功能为评价,"谓词性成分+(一)点(儿)"的语用功能为表示希望、对比用于描述。

  • 标签: 有(一)点(儿) (一)点(儿) 语义 语用
  • 简介:“一M比一M+VP”构式有实比虚比两种类型,又可分为四种形式。该构式的形式特征主要有“M”泛化、“一M比一M”固化等;句法功能方面,“一M”有指代性质,“比”有关系化趋势,“一M比一M+vP”的句法功能存在变异萎缩现象;语义方面,“一M比一M”具有三个语义特征,VP有五种语义类型,整个构式有两种构式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成因;“一M比一M+VP”的语用特征主要表现在主观性蕴含义两个方面;“一M比一M+VP”的形式功能反映了其作为典型语法构式的特征。

  • 标签: 构式 泛化 固化 变异 主观性
  •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 标签: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
  • 简介:身体与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符号化为一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并以中国转型期边缘群体为例阐释了他们如何用身体参与身份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身体像话语一样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社会行为者通过消费身体来获取社会关注身份认同,表达自身诉求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性。

  • 标签: 身体 身份建构 话语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