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有着“印地语小说之王”之称的普列姆昌德是印度劳苦大众的代言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印度农村为背景创作的,他从同情、批判、赞扬等各个角度生动描绘出殖民时期印度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农民形象,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们更加了解当时的印度农民,了解他们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了解他们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他的作品也使许多人开始反思印度社会的诸多弊端,激励印度人民寻找获得自由解放的方法。普列姆昌德是一位极具农民情怀的作家,也正是这种农民情怀造就了他的成功与伟大。可以说,他的作品既是印度农村的一面镜子,又是广大农民的一盏明灯。
简介:<正>"语言美"与"心灵美"两者关系如何?似乎在生活中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语言美",心灵却并不美;一种是"心灵美",而语言却并不美;一种是纯美的心灵与优美的语言两者高度统一。在古人的语言理论中也提到三种情况:一种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说语言是美妙动听的,心里却没有道德。一种是"情欲信,辞欲巧",意思说感情要可信,语言要巧妙。关于这个"巧"字,杨树达先生专门有解释:"文、巧,远鄙倍,言辞当求美也。"(《汉文文言修辞学》)用现在的话来说,语言要做到"文雅、巧妙",先
简介:现代意义上的小小说,它的真正出现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以郑州《百花园》杂志在1981年推出的“小小说专号”为初始点,宣告小小说结束了附属于短篇小说的历史,开始以较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审美内涵,进入到大众的阅读视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由河南《百花园》杂志社举办的汤泉池笔会,即首届小小说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寓示着小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出现于当代文坛”。说其独立,有三个标志:一、小小说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作家队伍;二、小小说有了自己专门的刊物(例如《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
简介:让语言学家,尤其是语言哲学家们众说纷纭的问题是,如果语词的意义是心中的观念,那么,不同的人心中的观念是如何达成一致的;如果语词的意义就是某个心外之物,由于时空的分裂使我们没有同时面对同一外物的可能性,我们最后面对的也不能不是不同的心外之物。因此,一个语词的所指既不可能是同一个心内之观念,也不可能是同一个心外之实物。语词的确定意义,以及翻译和理解的可能性似乎在此已面临地基塌陷的危险。但是,到心内观念或心外实物处为语词的意义(所指)寻找最后基准的努力,是我们为寻找意义之基所做过的最自然、最顽强的努力,却未必是其正当性无可置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