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死亡警告》是苏格兰女作家穆丽尔·斯帕克第三部小说。自1959年问世以来,该小说引起了文学评论界关注。早期文学评论家结合穆丽尔·斯帕克宗教信仰,研究了小说中超自然因素和宗教色彩。进入21世纪,评论家从非宗教角度解读了该小说,诸如心理分析、心灵感应等。然而,评论界尚未有人从叙述学角度研究过它。《死亡警告》中最大悬念便是'谁打了恐吓电话',但直至故事结尾,恐吓电话真凶依然无从所知,小说中最大冲突未能得以解决,因此它结局是缺失。结合波特·艾伯特(Abbott,H.Porter)叙述理论,结局缺失赋予了《死亡警告》更加深刻现实意义。

  • 标签: 穆丽尔·斯帕克 《死亡警告》 叙述学 悬念 冲突 波特·艾伯特
  • 简介:当前高中生作文写作情感培养状况为:人文精神培养得不到重视,对作文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写作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文章内容有待完善。语文教师有效培养高中生作文写作情感,需要重视学生作文评价体系构建,激发其写作兴趣;注重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写作文化底蕴。

  • 标签: 高中生 作文 情感缺失
  • 简介:【原文】[1]又到岁末年初了。[2]中文“年”本义是指丰收,俗语说“人寿年丰”。[3]在古代,由于稻禾一年收获一次,所以又引申出了“岁”意思,代表一年四季,后来又表示一个年龄。[4]在西方,人们通常有“新年许愿”,即希望在新一年有所进步。[5]其实,这种许愿不必太多,能做到一两件小事就好。例如,最简单,保证在与人交谈时不再看手机,等等。

  • 标签: 翻译 “年” 原文 本义 中文 俗语
  • 简介:人们去图书馆理由多种多样。很多人是为了学习、工作或者个人研究,去那儿收集手头所做之事需要信息。有些人去图书馆则是因为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找到特定数据和信息。

  • 标签: 图书馆 世界 个人研究 信息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非线性零散叙事模式给读者阅读活动带来了极大困难,也对读者审美体验提出一定挑战。探讨后现代主义叙事认知过程不仅可以阐释读者如何在认知上保持混乱叙事结构连贯来完成阅读,还能发现文本新形式和新意义。本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尝试从认知诗学及认知叙事学视角重新评价《五屠场》,认为世界转换是小说认知叙事模式突出认知特征,小说文本世界如同"破镜中碎片世界"一样被拼接到一起。频繁转换文本世界形成了错综复杂网状叙事模式——环叙,映射了小说荒诞主题。

  • 标签: 《五号屠场》 世界转换 认知叙事模式 环叙
  • 简介:当本地图书馆员帮你查找研究论文资料、扫描图书条形码时,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有着怎样过去,或者拥有哪些不为人知梦想?事实上,许多世界领袖、著名作家以及大名鼎鼎哲学家和学者都曾做过图书馆员。

  • 标签: 图书馆员 历史 改写 图书条形码 论文资料 著名作家
  • 简介:摘要雾霾,是雾和霾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2004年6月29日,“雾霾”一词开始在天气新闻中出现。当日《北京日报》第八版发表题为《本市昨出现少见雾霾天》报道。媒体报道并非能让大众充分了解雾霾严重性。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探析雾霾新闻语篇中信息缺失现象。

  • 标签: 生态语言学,新闻,缺失, 雾霾
  • 简介:5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The5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ino-TibetanLangua-gesandLinguistics)将于2017年10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西郊香山饭店举行。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尊敬各位老师,亲爱同学们:在那个天高云淡菊正黄九月,我们从全市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一起走进了党校这个大熔炉,走进65期科级干部班这个光荣集体。今天,为期两个月学习生活即将落下帷幕,在这个未品秋浓已立冬时节,我很愿意在这里表达一份沉甸甸感恩之情,表达一份留恋与不舍。两个月来,我们有了太多共同记忆——有听课读书时思想碰撞,有文体活动时切磋互鉴,有"三同"教育时水乳交融,

  • 标签: 党校 结业 市委 科级干部 学习生活 文体活动
  • 简介:在对于同一主体处理风格和手法方面,T.S.艾略特早期和后期作品存在关联,同时也有显著不同。在早期作品《一位夫人画像》中,艾略特以表现社会现实为目的,将关注点投射在两个独立个体在失败感情中挣扎上;在后期作品《空心》中,艾略特继续阐释了死亡这一主题,但其叙述者几乎不带主观色彩,重心也明显向结构偏移。从前者到后者,诗中韵律变化成为了低吟符咒,而社会关系几乎未曾再提及;现实意象变得抽象,而对死亡恐惧贯穿始终。

  • 标签: T.S.艾略特 风格变化 结构 音乐 沟通 死亡
  • 简介:研究可采用“剥离法”确定“时本质功能,并可设置基础语境认识“时”。对应不同形式层次,有不同宽度,不能以附着于动词或句子而简单决定“动相”与“事相“。“完句”等因素剥离后,显现“了”本质功能:“了1”应是动作“完成”,而非“实现”;“了2”是“说话时为止新情况实现”。某些“”中含有主体性关注,应可分离出“样貌”(Posture)因素。

  • 标签: 时体 事相 动相 完成体 “剥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