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0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治疗的颈段椎体结核患者50例。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70~100min,出血量为50~15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中,27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5例B级恢复到D级,3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13例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有推广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使用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的股骨头坏死病例15例共24髋,其中男9例16髋,女6例8髋,年龄38.8±10.3岁。根据Steinberg分期I期2髋(8.3%),II期9髋(37.5%),III期13髋(54.2%)。术中经外侧小切口行髓芯减压,死骨清除,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术后定期随访X线及Harris评分,评估术后患髋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例患髋于术后12个月股骨头坏死塌陷,未继续治疗。其余23髋术后3、6、12、18月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78.17±7.80分、82.25±6.91分、84.08±7.14分、85.25±7.01分,与术前(66.38±7.90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月评分较术前改善18.88±6.89分。术后髋关节功能优5髋(33.3%),良14髋(48.5%),可3髋(12.1%),差2髋(6.0%),与术前(优0,良1,可6,差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短期疗效好,可作为保髋治疗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9(32±5)岁。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在冠状位平面上,将C3-7节段椎体前缘中线至左侧Z线(作过钩椎关节前缘和上终板交点与椎体前缘中线平行的线)之间的椎体等分为9个区域,再置入直径为3.5 mm的模拟螺钉。分别记录各个区域螺钉的长度(L),水平位螺钉与椎体后缘的角度(α),在矢状位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角度(β)。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螺钉最佳区域分布,男性为C3、C4的9区,C5的8、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女性为C3的9区,C4、C5的3、6、8和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男女的最佳区域分布大致相同,每个节段的9区都是最佳区域,且螺钉长度最长。C3-7呈逐渐递增的趋势,C3的螺钉区域最少,C4和C5的区域较少,而C6和C7的区域最多。男女的C3-7椎体水平位角度范围在1、4和7区分别为44.0°~47.2°、40.2°~45.3°;2、5和8区分别为35.1°~41.4°、34.6°~38.7°;3、6和9区分别为30.0°~37.2°、30.2°~34.5°,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男女的C3-7椎体矢状位角度范围在1~3区分别为85.3°~97.4°、80.5°~88.9°;4~6区分别为101.2°~113.7°、101.0°~109.3°;7~9区分别为116.6°~128.8°、119.9°~125.3°,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男女水平位和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技术。其置钉区域较广,且可依据Z线作为置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