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A血管成像技术与CT平扫技术在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方面的优缺点。方法:研究目标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本人所在实习医院的70例患者,其中全部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使用CT平扫技术,实验组采用CTA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斑块检出情况。结论:使用CTA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冠状动脉狭窄以及相关病变,成像清晰,图像质量优,对临床科室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使用CT平扫技术获得的图像,虽能从中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灶,但无法观察到狭窄血管,不能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能否产生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AP)及高淀粉酶血症(HP)的协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实施ERCP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2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防AP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胰管支架+生长抑素)和对照组(胰管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P、H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37例,男62例,女75例,发生AP 5例(3.65%)、HP 10例(7.30%)。对照组188例,男81例,女107例,发生AP 7例(3.72%)、HP 19例(10.11%)。观察组术后AP及HP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1,P=0.972;χ²=0.768,P=0.381)。结论胰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不会产生预防ERCP术后AP及HP的协同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荧光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神经内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以了解动脉瘤形态, 观察瘤颈具体位置、与载瘤动脉关系,夹闭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有无狭窄、夹闭不全以及动脉瘤后壁下隐藏的穿通支血管有无误夹。结果15例动脉瘤夹闭全部成功(15/15),3例动脉瘤夹闭后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后,发现动脉瘤颈残留,给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或补加动脉瘤夹,有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夹闭后发现误夹脉络膜前动脉,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脉络膜前动脉通畅,有1例A1段动脉瘤夹闭后,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发现有穿支血管被误夹,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血管通畅,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致死、致残病例,也无植物生存状态病例。结论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神经内镜观察穿支血管有无误夹及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较不使用神经内镜和(或)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减少术中脑血管痉挛,减少穿支血管误夹率,避免动脉瘤瘤颈残留,避免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内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疑似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33±18)岁。根据患者影像检查的出血表现,分为急性脑出血(n=13)与非急性脑出血亚组(n=26);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史,分为治疗(n=11)与未治疗亚组(n=28)。然后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随机顺序盲法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动静脉分流。以DSA为参考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ASL或TOF MRA检测总体、急性脑出血亚组及治疗后亚组中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κ系数确定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诊断动静脉畸形患者29例,未发现动静脉分流者10例。ASL与TOF MRA阅片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非常好(κ= 0.83~1.00)。在2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对动静脉分流的检出率ASL为93.1%(27/29),TOF MRA为86.2%(25/29),而ASL与TOF MRA联合达到了100%。ASL、TOF MRA及联合两者诊断总体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0.966(95%CI:0.909~1.00)、0.914(95%CI:0.825~1.00)、0.983(95%CI:0.943~1.00),在急性脑出血亚组中诊断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1(95%CI:1.00~1.00)、0.833(95%CI:0.611~1.00)、1(95%CI:1.00~1.00)。结论ASL与TOF MRA联合是一种无创的检测动静脉分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成熟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使用球囊个数与直径,并计算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AVF成熟不良患者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2.6±12.9)岁,其中20例治疗成功,1例发生血管破裂行AVF重建术,并发症率为4.8%(1/21)。患者住院天数为(1.05±0.71)d,费用为(11 487.7±4 401.4)元。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7±8.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和55%,二期通畅率均为90%。结论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是促进AVF成熟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促成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5):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S组)和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术毕行PCIA,S组镇痛泵配方:右旋氯胺酮1.44 mg/kg、舒芬太尼1.0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共剔除10例患者,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中途退出研究,3例手术时间超过4 h。最终S组和C组各50例完成试验。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时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用量为(64±9)μg,低于C组的(95±12)μg(P<0.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1±0.2)d,早于C组的(1.6±0.5)d(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0.4)d,早于C组的(1.8±0.6)d(P<0.001);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0.6)d,早于C组的(3.1±0.7)d(P<0.001)。S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4.0%、2.0%和0,均低于C组16.0%、10.0%和8.0%(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噩梦、谵妄等精神症状。结论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快进、慢退,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不均匀高增强。其造影表现与常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典型声像图表现明显不同,但与肾透明细胞癌鉴别缺乏特异性,二者潜在差异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诱导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7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6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4周后,取24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造影剂肾病组、术前生理盐水灌胃的造影剂肾病组(生理盐水组)、术前血脂康灌胃的造影剂肾病组(血脂康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于造影剂给药24 h后处死,收集血液和肾脏组织,检测生化、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病理等相关指标。结果给予造影剂24 h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脂康组大鼠血肌酐[(59.3±3.3)μmol/L比(73.2±4.1)μmol/L]、血尿素氮[(13.8±0.5)mmol/L比(16.3±0.6)mmol/L]、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sNGAL)[(41.4±2.0)ng/ml比(54.9±4.4)ng/ml]和尿肾损伤分子1(uKIM-1)[(11.1±0.5)ng/ml比(16.6±0.5)ng/ml]均降低(均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血脂康组肾小管扩张、刷状边界丧失和肾小管细胞坏死的程度较轻。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康组氧化应激指标改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血脂康组肾丙二醛[(12.1±0.7)nmol/mg比(15.5±0.8)nmol/mg]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35.0±2.2)U/mg比(23.7±3.4)U/mg]和肾亚硝酸盐[(1.7±0.1)nmol/mg比(1.2±0.1)nmol/mg]升高(均P<0.05)。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脂康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血脂康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诱导的肾功能不全和组织病理学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PN)后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5例因PN后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DSA图像及介入治疗情况,归纳总结其DSA表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临床表现为腹腔出血,2例为腹腔出血同时伴血尿,3例为血尿,发生出血时间为术后6 h至7 d。DSA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局部动脉管壁不光整、局部动脉分支扩张、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14例存活病例,随访6~12个月,未再出现出血。接受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操作全部成功(14/14),止血全部成功(14/14)。1例因术中恶心呕吐窒息死亡。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76.0±11.0)、(80.0±9.0)、(76.0±9.0) μmol/L。三组间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1,P=0.058)。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0±1.04)、(7.13±0.89)、(6.81±0.79) μmol/L,三组间尿素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2,P=0.024)。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比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为PN后出血的DSA主要表现。介入治疗在本组病例中安全有效,可以考虑在PN后出血情况下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技术来探讨其对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1]。方法:收集来山西省某医院就诊的、患有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60 份,根据这些患者入院选择的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 ERCP 组和 MRCP 组,然后对两组分别 30 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 91%,特异性为 0%,总的诊断准确性为 93%-97%;而磁共振胆管成像技术对胆管癌的敏感性为 84%,特异性为 97%-100%。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磁共振胆管成像在治疗诊断胆道疾病方面各有其优势,该技术在对胆道的小以及微小结石及阴性结石检出率高,尤其是对于继发性病变有明显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为探讨反复肾动脉造影在处理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严重出血中的必要性,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27例进行2次以上肾动脉造影患者的治疗转归及随访情况。这27例反复行肾动脉造影的患者中,23例行2次、4例行3次,均诊断为肾血管性损伤,其中15例假性动脉瘤,4例肾动静脉瘘,8例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诊断明确后均行肾动脉栓塞治疗,术后血尿、腰部不适症状随即缓解或消失。随访6个月至5年,无症状反复,肾功能与栓塞前相当。结果显示,反复肾动脉造影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合并严重出血患者的处置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辅助明确出血原因并给与恰当及时的治疗。
简介:摘要乳腺癌患者中约20%~3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该类型乳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抗HER2靶向药物能有效降低这种类型乳腺癌患者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延长其生存率,改善预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靶向抗乳腺肿瘤药物陆续在国内上市,对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能熟练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剂量、浓度、配制、贮藏、给药方法和用药的时间等操作流程,做到按时、准确给药。给药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健康宣教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靶向药物的静脉输注管理,使更多患者获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分会专家组成员以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帕妥珠单抗(帕捷特)、恩美曲妥珠单抗(赫赛莱)3种靶向药物为例,讨论制定了《乳腺癌靶向药物静脉输注规范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广大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乳腺癌靶向药物输注的操作标准。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擒敌术击打技术的原理,深入分析了技术动作的打击力量、发力特点和训练方法,解决了在训练中技术动作“定位”训练不到位的问题及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种气管插管术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2至9月择期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0):双腔气管插管组(S组)、单腔气管插管组(D组)、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单腔气管插管组(C组)。采集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0)、人工气胸开始后(单肺通气)30 min(T1)、人工气胸结束后(双肺通气)30 min(T2)、拔管后30 min(T3)的动脉血,检测并分析3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差异;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心率(HR)、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气道压(Paw);分析3组患者气管插管术完成时间、CO2胸内充气压力、肺萎陷程度、术后3 d肺炎发生率的差异。采集患者T0、T2、手术结束(T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过程中一共剔除14例患者,其中9例手术时间超过6 h,3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2例手术时间少于1 h。最终S组56例、D组54例、C组56例完成试验。S组、D组、C组患者肺萎陷满意率分别为85.7%(48/56)、100.0%(54/54)、89.2%(5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08,P>0.05);D组患者CO2胸内充气压力为(10.2±2.2)mmHg(1 mmHg=0.133 kPa),高于S组、C组的(5.1±3.4)和(5.6±3.1)mmHg (F=-9.303,P<0.05);D组患者术后3 d肺炎发生率为14.8%,低于S组、C组的39.3%和17.8%(χ²=8.300,P<0.05)。T4时D组患者TNF-α值为(122.4±4.4)ng/L,低于S组、C组的(257.9±6.3)和(185.8±5.6)ng/L(F= 69.020,P<0.05);T4时D组患者IL-6值为(175.4±4.9)ng/L,低于S组、C组的(289.6±6.8)和(226.2±4.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50,P<0.05);T4时D组患者IL-8值为(303.1±7.2)ng/L,低于S组、C组的(595.4±22.1)和(436.8±10.9)ng/L(F=55.359,P<0.05)。结论3种气管插管术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均可以产生满意的通气效果,但是单腔气管插管对肺损伤影响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消融闭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波消融闭合术的214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术式分为:大隐静脉主干微波消融组(n=128)和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n=86);根据大隐静脉主干直径,上述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被分为两个亚组:<10 mm的小直径亚组(S亚组)和≥10 mm的大直径亚组(L亚组)。比较两组及亚组间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皮肤麻木、皮肤瘀斑发生率及恢复情况,术后皮肤活动性溃疡恢复情况。结果微波消融组手术成功率为96%(136/141),S亚组手术成功率为100%(116/116),L亚组手术成功率为80%(20/25)。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及两个亚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90/90,73/73,17/17)。微波消融组L亚组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失败的5例大隐静脉直径范围为13.0~17.1 mm。微波消融组随访时间为(24±4)个月,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随访时间为(36±6)个月。微波消融组和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术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4.4%,皮肤瘀斑发生率分别为5.7%和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皮肤活动性溃疡发生率分别为6.4%和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的局部皮肤麻木感在最长2年随访期内均恢复,皮肤局部瘀斑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活动性溃疡在最长1年随访期内均愈合。结论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安全有效,尤其是结合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单纯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对于直径<10 mm的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良好,对于直径>10 mm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成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