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 族群 族群建构 国家认同 学术研究 政治倾向性
  • 简介:欧洲朝一个“大欧洲”范围的统一的欧洲联邦的方向努力,《欧盟宪法条约》的出台就是这种倾向的一个证明,《欧盟宪法条约》被寄予厚望可以建构欧洲的民主生活空间,塑造欧洲范围的公民社会与集体认同,从而逐步实现欧盟的合法性基础从成员国家的授权向欧洲公民直接授权的转变,为欧洲联邦的建立奠定基础。无论从制度建设还是人文趋向上.都必须着力加强的方面。但是2005年在法国、荷兰的全民公决中,《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这一事宾证明欧盟的民主基础依然薄弱.要塑造欧洲的公民社会与欧洲特征的集体认同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

  • 标签: 欧洲公民 集体认同 合法性基础 宪法爱国主义
  • 简介:民族国家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根源.民族国家认同能够增进国家认同,但又不同于国家认同.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确认和维护,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初步的平等、独立的国家形象.运用民族国家认同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中华民族利益是实现全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认同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起点的重要启示.

  • 标签: 民族国家 认同 抗日战争
  • 简介:族性认同(ethnicidentity)的增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当代民族现象,它的出现与世界的全球化背景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对族性认同作了概念性解说,指出族性认同的增强有着全球化因素的支撑,它是个性的张扬,世界多样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民族过程(ethnicprocess)的反映.当代世界民族过程既是民族现象不断扩张和弥漫的过程,也是民族不断分解自己、泛化自己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一现象仍将持续.

  • 标签: 全球化 族性认同 民族过程
  • 简介:礼教在完成其从事神到为仁、到独尊、再到科举制、最后到"吃人"的嬗变过程后,在前所未有的现代西方文化的面前,再难担负起民族认同的中轴作用.当礼教不可挽回地日渐式微之际,作为一种群体心理特质的华夏民族认同感之所以能不断生长,关键在于存在着一种能适应其不断生长的基质.其构成要素则是,以汉字为物化形态的民族思维模式和融人文风情与自然风貌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场.礼教失落后,如何树立新的民族自觉,是华人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 标签: 礼教 民族认同感 民族思维模式 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教育 教育史
  • 简介: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碰撞的时代,在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交锋下,寻求建立一种各个国家、名族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就成为可能。面对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侵蚀与冲击,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就显的尤为迫切。

  • 标签: 全球化 价值冲突 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 简介: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总结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具有的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就是,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而且,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 标签: 现代性 自我认同 理想色彩 吉登斯 书评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 简介:作为权威话语的儒家思想,不仅在中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印记,并还以君臣、父子这一整套纲常秩序建构起小说的重要思想根基,具体表现为'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夫权至上'三方面.而在执着认同之余,小说对儒学也进行了大胆质疑及至无情颠覆.但这种反叛与颠覆,并不意味着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更替与交接,而总是表现为理性与暧昧、庄重与谐谑、儒雅与痞俗--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抗衡.

  • 标签: | 儒家思想 权威话语 质疑 颠覆 对话
  • 简介:<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外华人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莫过于体现在国家认同上的变化。显然,只有在海外华人的国家认同上发生了转变,其认同意识才从原先的“叶落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亦即所谓“他乡变故乡,故乡变他乡”之说。本文拟粗略地探讨有关海外华人,主要是东南亚华人转变“根”之认同心态,以及海外华人的民族意识问题,以资抛砖引玉。

  • 标签: 认同意识 海外华人 民族意识 东南亚华人 国家认同 民族成分
  • 简介: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主流文化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以及消极的民族认同等三方面;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汉族朋友的数量、学习汉语的时间、父母的民族身份以及汉族的接受性等影响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除了消极的民族认同与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之间不存在相关外,民族认同的其他维度与文化适应的其他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

  • 标签: 藏族大学生 民族认同 影响因素 民族心理研究 文化适应
  • 简介:政治合法性是政治认同的产物,而信息传播是政治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信息传播是否带来政治认同,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性质和流量与信息传播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农民的信息传播中存在政策传播截流、负面信息封锁、利益需求信息传播受阻、大众传媒信息沟通低效、不良信息传播等障碍,对农民的政治认同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缩小城乡“知识淘”、培育和引导农村意见领袖、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和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功能,构建良好的信息传播机制,能够有效地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

  • 标签: 信息传播 政治认同 农民 新农村建设
  • 简介: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政治系统政治统治的基础,直接关系着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状态表现和价值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和提高政治认同的基本路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巩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促进政治认同的巩固和提高。

  • 标签: 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
  • 简介:在纪念《马氏文通》出版百年之际,人们自然想到马建忠在建立与发展汉语语法理论方面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作为继马氏之后的世纪老人,语法学界的一代宗师的吕叔湘先生对《马氏文通》,(后简称(文通》)的评价,应该说是最具科学性与权威性的。本文就吕先生对《文通》介字理论的认同与创新作些阐述,以志纪念。

  • 标签: 《马氏文通》 《文通》 介词“以” 吕叔湘 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
  • 简介:秦蜀之间的早期交往见诸史籍。战国中期,秦人兼并蜀地,首次以武力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蜀文化逐渐与秦文化融合,以致秦汉之际出现了“巴、蜀亦关中地也”的说法。通过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秦文化和蜀文化的若干特质,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战国秦汉时代趋于一统的历史走势也由此得到体现。

  • 标签: 文化融合 蜀文化 秦文化
  • 简介:中国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本文主要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从北京中下阶层市民群体在转型期的群体心理、行为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进行研究,并且主要以Tajfel的社会认同论作为整篇文章的理论框架,将这个群体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认同分为两个情境他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新分化而成的地位低下的中下阶层;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强烈户籍优势和"天子脚下"优越感的北京人。研究发现,当这两种情境同时发生的时候,阶层与地位产生的心理机制占了主导地位,而"北京人"的优势渐渐退居二线。同时,本文还对这个群体目前状况的归因以及采取的个体流动的行动策略进行了简要说明。

  • 标签: 转型期 中下阶层 社会认同 社会比较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概述了美国街舞文化的发展过程,对其全球化契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功能的影响、全民健身的需要和现代科技的作用三个方面内容;归纳演绎出美国街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式认同特征,指出了美国街舞文化的中国式认同的弊病所在,并就中国体育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标签: 街舞运动 体育文化 全球化
  • 简介: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民族认同积极组的回族大学生与民族认同消极组的回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积极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消极组。结合以上结论,围绕高校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理念,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回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回族大学生 民族认同 心理健康 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