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问题。2020年,我国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EB-MICA®)这一理念,初步开展了不同影像学检查价值分析工作。系列工作成果应用于检查的申请阶段,已在减少患者支出、节约医保资金、提高医疗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是医疗模式向“基于价值的患者服务”转变的重要契机。围绕耳鸣、听力损失和(或)眩晕、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诊疗中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问题,相关专家组组织撰写并发布三部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共识,作为影像学检查合理应用的参考依据。此项工作将持续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临床决策质量。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病变,以黑质小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铁沉积病变为主要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神经黑色素序列、磁敏感序列、定量磁化率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等可以显示黑质结构和病变。在高分辨黑质MRI上,神经黑色素敏感的序列及磁敏感的序列可以作为PD患者的影像标志物,区分PD患者及健康人,且对于PD前驱期的识别也有价值,可用于早期PD诊断。但在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面,黑质MR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综合考虑黑质及其他区域如中脑、壳核等部位在MRI的变化,是提高PD及PD叠加综合征鉴别率的重要方向。高场强MRI如7.0 T MRI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黑质结构,区分黑质小体,未来在高场强MRI上进一步研究黑质结构与PD患者病程、分型、治疗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医师对PD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规范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健性及再现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1月4日至5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MRI检查的30例肺部结节/肿块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69(57±11)岁。所有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接受肺部平面回波成像(EPI)-DWI及快速自旋回波(TSE)-DWI检查,检查完成后间隔5 min各序列重复扫描一次,并重建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各DWI及ADC序列(共8组图像)分别进行手动分割,并对每组图像提取6大类共396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动态范围(DR)评估两次扫描间特征的稳健性,以CCC和DR均≥0.85为稳健特征。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特征的再现性,以ICC≥0.75为再现性好的特征。结果无论EPI或TSE技术,基于DWI图(TSE:n=197,EPI:n=169)提取的稳健特征数量均高于相应的ADC图(TSE:n=126,EPI:n=148)。TSE-DWI、TSE-ADC、EPI-DWI、EPI-ADC稳健特征占比分别为49.7%(197/396)、31.8%(126/396)、42.7%(169/396)、37.4%(148/396)。396个特征中有54个(13.6%)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健性(CCC和DR均≥0.85),且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具有很好的再现性(ICC≥0.75)。结论肺DWI影像组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及再现性;不同序列及不同特征簇中具有不同比例的稳定特征,部分特征在不同扫描间、不同观察者间,甚至不同序列间都有很好的稳健性和再现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女7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3.00±1.66)mm,P<0.001]。小寰椎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是二者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比66.0%,P=0.066)。小寰椎组的16例中,有5例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处,有11例枕枢连线完全位于寰椎后弓的后方。结论小寰椎导致寰椎水平的椎管有效径明显减小,可以导致更加严重的颈脊髓损害。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26 mm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当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或者以远时,应当警惕小寰椎的存在。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大多数病例中,COVID-19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但部分患者可以腹部症状首发,且常掩盖其自身的呼吸道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因此COVID-19腹部器官受累正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常见的腹部受累器官有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肾脏,消化道症状是最常见的腹部症状,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现就COVID-19腹部受累症状及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及放射医师对SARS-CoV-2感染所致腹部脏器损害的认识,从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诊疗。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预测肺亚实性结节非侵袭性/侵袭性的病理亚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 年1月至2019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及东部战区总医院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表现为肺亚实性结节、手术病理结果为不典型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共35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08例,女244例,年龄[M(Q1,Q3)]57(50,65)岁。根据病理分为非侵袭组233例和侵袭组119例。按照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外部测试集大约3∶1∶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15例,非IA/IA为155例/60例)、内部测试集(69例,非IA/IA为52例/17例)及外部测试集(68例,非IA/IA为26例/42例,均为东部战区总医院病例)。记录特定的结节定量参数、组学特征、形态学特征、患者临床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LASSO 回归用于构建组学标签。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分别构建形态学模型、CT 模型、综合模型,在测试集进行验证。结果基于训练集筛选出2个最有意义的特征为Shape_MinorAxis(Gradient)、Glszm_ZoneEntropy(LBP)(均P<0.001),构建组学标签=1.065 75×Shape_MinorAxis(Gradient)+0.030 58×Glszm_ZoneEntropy(LBP)。综合组学标签、胸膜凹陷征、定量参数(直径、平均密度)构建的 CT 模型为最优模型,回归方程Ln(P/1-P)=-2.417 11+1.031 60×组学标签+1.203 06×直径+1.614 21×(胸膜凹陷征=有)在训练集、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54(95%CI:0.927~0.981)、0.865(95%CI:0.764~0.966),优于形态学模型0.857(95%CI:0.796~0.918)、0.818(95%CI:0.686~0.949)及综合模型0.951(95%CI:0.921~0.981)、0.856(95%CI:0.730~0.982)。结论综合构建的CT 模型对预测以亚实性结节为表现的侵袭性肺腺癌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简介:摘 要:近几年随着超声在临床的普及,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在麻醉科、疼痛科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因其可视化优势,使穿刺过程中造成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明显减少,也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已逐渐成为临床不可替代的技术。也成为了麻醉科、疼痛科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笔者所在医院以上科室临床教学对象主要为麻醉学实习同学、麻醉学背景的规范化培训学员及硕士研究生,而在麻醉学本科教学阶段很少涉及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这使得临床教学中的对象超声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实践动手能力生疏,故我们在原有麻醉学本科实验课的基础上引进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培训教学,以此提高麻醉学本科生的超声理论知识储备及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