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需要PICC的80例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非计划性拔管、康复情况及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干预2后,观察组血栓形成和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栓消失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静脉流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效果显著,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新生儿 导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新生儿穿刺中心导管的堵管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新生儿作为对象,观察新生儿穿刺中心导管发生情况,并对堵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护理措施。结果:本次观察发现,90例新生儿共发生13例导管堵管,发生率14.44%,具体原因和血栓形成、药物沉淀、操作不规范等有关。结论:新生儿穿刺中心导管发生堵管促使原因有许多种,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措施,以防止堵管。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原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探讨分析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各种方法及效果,对于不同大小、形态的息肉,采用单一和联合的内镜治疗。并对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并发进行分析。

  • 标签: 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静脉留置针置入长度与外套管根部打折率的关系,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减轻患儿及家属的身心痛苦。方法将某院儿科选取的住院患儿纳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实施静脉留置针置管且穿刺一次性成功患儿,总计200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进行实验比对,将针头不完全插入儿科静脉可以有效降低与针头座相连的针头套管部分的收缩率,延长针头保留时间。

  • 标签: 儿科 静脉留置针 置入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帕金森病(PD)运动并发风险分层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症状、延缓运动并发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11月到2020年6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专病门诊或住院的PD患者,已接受药物治疗但未发生运动并发,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8指数(PDQ-8 SI)>18.59。基线时,采集人口学特征、PD病史,左旋多巴用量(LD)、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完成PDQ-8、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Ⅱ和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MSE)、匹茨堡睡眠指数(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的评估,评价PD患者运动并发发生风险,依次分为症状波动和异动高、中、低危组,分层制定用药方案。在随访6、12个月时复测上述指标;在随访3、9个月时记录用药信息、运动并发(症状波动和异动)和药物不良反应,完成PDQ-8评估。结果251例PD患者完成1年随访,男135例,女116例。基线时,年龄[M(Q1,Q3)]为66(60,71)岁,PDQ-8 SI[M(Q1,Q3)]为31.2(21.9,40.6)分。15.9%(40/251)患者处于症状波动高危,7.2%(18/251)处于异动高危;不同风险组的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程、UPDRS-Ⅱ和Ⅲ评分、H&Y分级、PDQ-8 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总人群PDQ-8 SI为12.5(9.4,18.8)分,ΔPDQ-8 SI为-15.6(-21.9,-9.4)分,ΔUPDRS-Ⅲ为-9(-16,-4)分,较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波动高危组ΔUPDRS-Ⅱ与症状波动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动高危组ΔPSQⅠ、ΔLD和ΔLED与异动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症状波动发生率为9.56%(24/251),异动发生率为5.97%(15/251)。结论PD运动并发风险分层治疗方案,在提高PD患者生活质量、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延缓运动并发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 标签: 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风险评估 生活质量 疗效评价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目前主要用于常规措施难以纠正的急性呼吸衰竭,且这种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是可逆的,或是为肺移植提供桥接手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典型的临床综合征。重症ARDS患者VV-ECMO上机的时机仍面临诸多的争议和挑战,本文从机械通气参数优化、呼吸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肺可复张性评估以及电阻抗成像(EIT)实时监测等方面,对目前可行的上机前评估手段进行汇总探讨。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上机时机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质量评价与管理是VTE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是推动VTE防治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促进临床医务人员规范合理地进行动态评估与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评价VTE防治质量的指标。基于此,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回顾国内外已发布指南、政策和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多学科专家研讨,以“重要性、特异性、代表性、敏感性、可获得性”为标准,制定了评估质量、预防质量、结局质量三大类核心指标,明确了各项质量指标的名称、定义、计算公式、意义、数据来源、评价方法、相关解释和推荐意见,以期强化临床医务人员对VTE风险、出血风险动态评估以及规范化预防和治疗的关注与执行,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间的差距。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绩效指标 质量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的撤机策略主要是基于专家意见,而不是研究证据,所以各中心都有自己的临床标准。VV-ECMO撤离时机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数据库中很难找到关于VV-ECMO撤离时机选择的研究,涉及VV-ECMO的研究也鲜有详细描述撤离的流程,目前VV-ECMO的撤离流程以专家意见为主。本文对现行的VV-ECMO撤离策略进行分类阐述,呼吁在国内尽快建立统一的VV-ECMO撤离方案,进一步提高体外生命支持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撤机
  • 作者: 翟振国 贾存波 马旭东 王辰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42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院办公室,北京10002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北京 100044,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HA-VTE)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国际上多个国家将VTE预防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在VTE预防方面开展了大量质量改进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国医学界也在VTE防治领域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开展中心建设、发展区域联盟以及强化质控与信息化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医疗机构的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加强VTE防治已经成为政府、医院管理者、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共同意志。未来我们需要继续稳步推进VTE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VTE防治质控管理水平。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质量控制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
  • 简介:摘要为优化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管理,本文提出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前期(PcPH)”的概念。PcPH是肝硬化病程进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以出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为起点,以发生高危食管胃静脉曲张或任一失代偿事件(包括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为终点。定义PcPH有利于肝硬化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和同质化管理,有利于慢性肝病患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危害的关注及其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肝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体系构建。

  • 标签: 肝硬化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前期 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 高危静脉曲张 失代偿事件 临床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1型糖尿病(T1DM)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该病仍明显缩短预期寿命。心血管并发是T1DM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其发生率甚至高于2型糖尿病。影响T1DM心血管并发发生发展的因素有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自身特点,除了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微血管并发、不良生活方式之外,非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血糖与血糖变异、胰岛素抵抗、心脏自身免疫炎症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于T1DM心血管并发的风险评估和防治手段均较为匮乏,已知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 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否在T1DM发挥同等效力均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探索。

  • 标签: 糖尿病,1型 心血管疾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死率很高,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支持目前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这类患者预后,但这种获益的最大化需要依靠合适的机械通气策略;随着新的研究证据不断出现,学者针对VV-ECMO支持下的ARDS患者如何实施机械通气尽管有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存在众多争议。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研究结果与临床体会,分析这类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热点问题,如早期“超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是否允许自主呼吸、俯卧位通气与呼吸机的撤离,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策略
  • 简介:【摘要】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而且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患者因素、质量因素、条件因素等。本研究通过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临床实践研究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方式、利用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明显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且皮肤损伤小,同时提高穿刺成功率。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临床实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神经并发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P=0.037)。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骨矫形神经并发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截骨术 脊髓形态分型 脊柱畸形 神经并发症 三柱截骨 侧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腿深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率、出血并发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及严重并发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深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危重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手段,可暂时代替心肺功能、迅速改善低氧血、提高全身氧供,同时清除二氧化碳。虽然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指南针对VA-ECMO提出了明确的适应证标准,但是基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基础疾病异质性大,其上机时机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本文拟从生理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出发,讨论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肺移植相关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等导致的心源性休克以及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上机时机,拟为临床医生的判断和抉择提出更多的参考意见。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心源性休克 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迟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DHAVB)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自展瓣TAVR的176例患者,其中男101例,女75例,年龄54~92(73±7)岁。收集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随访期的资料。根据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AVB)的发生情况,除外16例HAVB发生于TAVR后2 d内的患者,剩余160例患者分为无HAVB组(145例)和DHAVB组(15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术中数据、术后即刻心电特征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同时,以动态心电图数据为标准评价术后常规心电图对DHAVB的诊断能力。结果DHAVB的发生率为8.5%(15/176),发生时间[M(Q1,Q3)]为5(4,6)d。相比无HAVB组,DHAVB组术后即刻心电图无新发传导阻滞的占比更低[6/15比66.2%(96/145),P=0.044],而术后即刻心电图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占比更高[4/15比3.4%(5/145),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6.60(1.26~34.47),P=0.025]是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常规心电图诊断DHAVB的特异度为100%(145/145),但灵敏度仅为73.3%(11/15)。结论TAVR患者术后DHAVB发生率也较高,术后即刻心电特征与DHAVB事件相关,应用该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可优化DHAVB管理。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动态心电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传导阻滞 横断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