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公共知识分子”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之后法国学者利奥塔、布尔迪厄.美国学者萨义德等进一步论述了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而形成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实质是,知识分子不能仅埋头专业,还应当以专业为基础做公共利益的守护人、发言人。

  • 标签: 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责任感 媒介需求 知识分子问题 美国学者 知识分子理论
  • 简介:未必读过书的人才是知识分子,有些不识字的人,见识特别深远,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在我开始接触知识的时候,有两位大“知识分子”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第一位根本不识字,是我舅舅。他在我们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放到他手里,马上就变成一只温驯的猫。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场特别深刻的谈话。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正>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历来都是一块历史的试金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样也是一块试金石,哪个时候问题解决得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前进;解决得不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受挫折,遭破坏。十年动乱,一场浩劫,党和人民遭到了历史上少见的最深刻、最严重的危机,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遭到空前破坏,影响所及,直到今日在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仍有人抱成见;

  • 标签: 知识分子问题 新时期 统一战线 民族资产阶级 脑力劳动者 建设事业
  • 简介:1亚历山大大帝一心想征服世界。他转战欧亚两洲,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最终病死于巴比伦,年仅33岁。2亚历山大的征战扩张事业.与老师的小国寡民、清明和平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完全违背的。3亚里士多德知道亚历山大的征战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后果,但他毕竟是自己的学生,有深厚的师生情谊。

  • 标签: 知识分子 亚历山大大帝 良心 亚里士多德 小国寡民 伦理观念
  • 简介:李牧之:十九世纪中期,别尔嘉耶夫在一篇文章中引出了知识分子这个词;1998年法国的德福雷斯事件中,左拉写出《我控诉》,其后雨果等大批的知识分子应和;1919年3月16号以罗曼●罗兰为首的多国知识分子发表了一个《精神独立宣言》,这一宣言被认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准生证。

  • 标签: 应和 公共知识分子 左拉 罗兰 雨果 精神独立
  • 简介: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就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如何正确估计、对待知识分子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决策.今天重温44年前的这一重要会议,对于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 标签: 知识分子 知识经济 人才
  • 简介:教师专业化的起步,使教师成为知识分子有了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知识分子可以批量生产,因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最大的特色就是思想性和批判性,而这两者只能由个体独立自觉的反省来形成。随着中小学教师文化自觉性的提高,课堂实践优质化的发展,“什么是知识分子”“教师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分子”等难解的命题,会吸引更多的思考,并求得破解之道。

  • 标签: 教师专业化 知识分子 文化自觉性 中小学教师 批量生产 课堂实践
  • 简介:应妮在2011年11月22日的“中国新闻网”中撰文说,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22日接受了记者专访,冯骥才一直推动的中国木版年画刚刚提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申请非遗目的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遗产。冯骥才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急转弯,强烈剌激了人们的消费和物质欲望。

  • 标签: 冯骥才 知识分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联 中国木版年画 文化走向
  • 简介:章太炎为人极狂傲,可以从死掉的学者一直骂到在职的大总统。在时务报馆,康派极强势,自然招来章之反弹,加上双方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观点均有分歧,遂至开骂。

  • 标签: 知识分子 政治观点 学术思想 章太炎 时务报
  • 简介:有哪些中国特定的社会因素影响了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发生和发展,其实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许多争论又都是中国人说的,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还是传统的

  • 标签: 知识分子社会 社会建构
  • 简介:2005年初,我刊(《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进行了一项创刊二十年的学术史研究,包括文、史、哲、经济、社会、法学等各科,成就论文数篇,蒙《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先生抬爱,选发了三篇放在他主持的学术史研究专栏里。不曾想,这种集体研究的喜悦久久不散,直至使我们萌生了研究《读书》的计划。这个想法一俟师力斌君提出,立刻得到艾佳慧、张春田、李雪诸君的大力支持。与其等米下锅,何如自己动手?也仗着我们人多势众,各学科人手齐全,于06年暑假即开始了这项多少带点儿戏的计划。事后证明,这个游戏一点也不轻松,尤其是随着出刊时间的临近,以及那似乎是越来越多的文章,愈有些捉襟见肘。掉队时有发生,信心几经动摇,有同仁甚至提出了这样的怀疑研究到底能坚持多久?好在留下来的人谁也不好意思当逃兵,都咬牙坚持。令人鼓舞的是,中途,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黄琪轩、钟城、中文系的陈振中等君慷慨加盟,后琪轩君又拉了清华大学的方力维和南开大学的陈小鼎入伙,使队伍增至十二人,场面颇有些壮观。组稿实属不易,有时等于逼稿,作为中后期课题负责人的李雪君最有体会,但其中乐趣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不管怎样,年底前终于完成了这一不算课题的课题,令大家欣喜。学术是寂寞的,但并不孤独。北大同学近年来在学术上,颇有些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味道,同班、同门甚至同室不相往来者并非少数。合伙吃饭是常事,合作的学术鲜有。此番本刊同仁及几位编外好友同做"《读书》研究"正是对此而发。此次研究,最初想从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角度,对《读书》来一个多学科会诊,后来发现,《读书》排斥学科划分,面对许多文章,单学科根本无法下手,而以问题切入,反倒合适。这就是为什么最后的文章大多面目�

  • 标签: 学术史研究 心灵史 陈振中 《读书》 政府管理学院 余三定
  • 简介:也因此在对192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所从事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了澄清当时的台湾知识分子到底对当时的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这一个问题,当时的台湾知识分子到底对

  • 标签:
  • 简介: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拍击中国的堤岸,进行殖民侵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文化,从船炮器械到声光化电之类的科学技术,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到民主、人权乃至世界观、历史观、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等等,并日渐同中国传统的文化发生抵触乃至冲撞,由此而引发了中西方文化之争。由于民族战争的一再挫败,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承认和看到了西方的长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学习西方这一著名的历史课题。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围绕着学习西方,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先后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中西折衷调和、全盘西化等等主张。这些主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争论,

  • 标签: 学习西方 近代知识分子 近代文化 殖民侵略 师夷长技以制夷 历史课题
  • 简介:在市场逻辑、国家体制与知识专业化交错的背景下,本文力图对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属性质疑进行反证:中西方"知识分子"叙事虽遵循不同的逻辑起点,但拥有共同的精神诉求;从历史逻辑出发,正确地认识知识分子的"弹性独立人格"特质,对理解当今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从学理层面探讨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前提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 标签: 知识分子 大学教师 精神诉求 质疑反证
  • 简介: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有四种类型:一是“我”的形象;二是封建文人,三是文人渣滓,四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 分子形象 封建制度 思想背景
  • 简介:本人从业报刊界二十余年,由于耽于俗务,也由于有“新闻无学”的理论当借口,所读的关于报刊编辑方面的理论书籍非常有限。尽管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大学里的“新闻学”“编辑学”专业发展很快,渐成“显学”,大有超越传统的哲学、文学、历史学的势头,一些大学的传媒学院甚至取代了中文系等。但很多相关的理论书籍引自国外,提不起阅读的兴致,读过也就放下了。而有一些书,理论色彩较淡薄,语言平实朴拙,反而印象深刻,譬如《读书》杂志原总编辑沈昌文(1931-)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

  • 标签: 知识分子 读书 记忆 阁楼 总编辑 专业发展
  • 简介:  5、《利玛窦中国扎记》、《中国基督教史略》(韩)李宣淑著等等,王振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反宗教 宗教传统
  • 简介:<正>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的现象,提出了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要求,大批年轻化的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一些老年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有的继续留在岗位上为人民多做贡献,有的愉快地退下来,整个知识分子工作的形势是很好的。但是,在贯彻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过程中,有些单位和部门,不论在招聘和任用的规定上,都出现了攀比“低龄化”的倾向,有的招聘广告写明只招四十五岁以下讲师,有的规定五十岁以上通通退下领导岗位,在普教队伍中还出现五十岁一刀切的片面性。这

  • 标签: 中年知识分子 老年科技人才 十多岁 干部队伍年轻化 教授 年龄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