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以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54例妊娠及分娩产妇,选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诊治记录,数字表法均分产妇,27例实验组产妇实施剖宫产分娩,27例对照组产妇实施阴道顺产分娩。产后2个月,2组产妇均实施复查,根据结果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结果与2组产妇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前数据进行比较,治疗后盆底肌力、肌电压均明显改善(P<0.05);对比2组产妇分娩后阴道压力、肌肉疲劳度、盆底肌力,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2组产妇分娩后,肌肉疲劳度均提升,阴道压力及盆底肌力均下降。结论妊娠及分娩可下降产妇阴道压力及盆底肌力,可提升产妇肌肉疲劳度,为产妇提供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提升产妇盆底肌力、肌电压。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盆底肌表面肌电位(sEMG)和生活质量影响量表评价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产后半年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sEMG与尿失禁影响量表(IIQ-7) 、盆底疾病影响量表(PFIQ-7)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盆底功能筛查、并经阴道分娩的1 25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时是否接受会阴侧切术分为会阴侧切组(n=676)和非会阴侧切组(n=574)。产后随访6个月,分别测量两组产妇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sEMG值和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且比较这两种盆底肌功能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17.7±5.3)、(29.6±8.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4.8±7.4)、(22.2±8.9)μV。非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20.0±7.9)、(35.4±10.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7.8±9.0)、(27.5±8.9)μV。同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在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会阴侧切组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显著低于非会阴侧切组(均P<0.01)。与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的IIQ-7评分和PFIQ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在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时,两组产妇之间的IIQ-7评分和PFIQ-7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电位与IIQ-7和PFIQ-7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相关性随产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在产后半年内对初产妇盆底肌收缩电生理功能有持续的不良影响。盆底肌sEMG值与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盆底肌sEMG可以作为产后盆底功能随访的候选评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改良牛津肌力分级(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盆底表面肌电(sEMG)参数的特征,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9年5月社区查体人群共212例,基于国际上常用的尿失禁简易诊断问卷,将受试者分为SUI组(n=61)和非SUI组(n=151)。由同一名康复师进行MOS测试以及sEMG参数检测,评估参数包括前静息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5次快速收缩阶段肌电最大值和放松时间、10 s持续收缩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60 s耐力收缩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后静息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比较SUI组和非SUI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Spearman法进行MOS和sEMG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社区人群中SUI患病率为28.8%(61/212),其中体质指数和分娩方式为SUI的危险因素(均P<0.05)。SUI组和非SUI组MOS分别为3(2,3)、3(3,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10)。SUI组和非SUI组sEMG参数中,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分别为23.12(13.65,37.89)、30.68(20.28,47.02)μV,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分别为14.32(9.62,21.49)、17.65(12.05,26.35)μV,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分别为12.78(7.88,18.76)、16.55(11.13,22.40)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4、-2.37、-3.2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紧张收缩阶段变异性(OR=157.86,95%CI:1.99~12 595.51,P<0.05)以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OR=1.11,95%CI:1.03~1.19,P<0.05)与SUI相关,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与SUI也有相关趋势(OR=0.95,95%CI:0.09~1.00,P<0.05)。在全部受试者中,MOS和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以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存在相关性(r=0.516、0.503、0.464,均P<0.05)。在SUI组(r=0.510、0.442、0.385,均P<0.05)、非SUI组(r=0.495、0.524、0.488,均P<0.05),MOS与上述参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sEMG均提示SUI患者盆底肌收缩力下降。sEMG与MOS结果一致,可用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的量化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娩后产妇展开盆底肌功能康复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3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产妇各40例,对照组产妇施以盆底康复治疗仪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训练干预,对比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及恶露持续时间、尿失禁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泌乳始动时间、恶露持续时间指标对比中,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盆底肌张力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产妇尿失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施以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加速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加速产妇恶露排出及早期泌乳,改善患者产后尿失禁情况,该联合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依从性及恢复效果分析。方法将134例自然分娩的产妇按照意愿分为观察组(n=67名)和对照组(n=67名),两组住院期间按常规进行产后护理,并由责任护士指导产妇行盆底功能训练。观察组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评价产妇盆底肌力、盆底肌电位及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力和肌电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产妇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和肌电位,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网片修补盆底重建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为16例行网片修补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结果16例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做好术前准备、重视术后护理是网片修补盆底重建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在意识层面上加强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体育锻炼动机。方法:选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和不锻炼的女大学生各40人,使用血压计、心血管测试仪测试血流动力流变学参数,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在舒张压,心率,血液粘度,总周阻力,平均动脉压,微循环半更新率等血流动力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不锻炼的女大学生(P〈0.05),每搏量显著高于不锻炼的女大学生(P〈0.05),血管弹性扩张系数,收缩压和心肌耗氧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女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建议女大学生应规律性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