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7 个结果
  • 简介:<正>推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是对"管理"的扬弃。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国家不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事情,各个社会主体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做到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在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方面,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向市场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把市场问题更多地交由企业等市场主体解决;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培

  • 标签: 治理主体 组织管理制度 微观经济活动 经济体制改革 治理方式 市场问题
  • 简介:与城管执法相关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并常被放大,使得城管部门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城管暴力冲突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权益、人民政府形象和政府民众关系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莫于川教授。作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城管综合执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莫教授,对城管问题有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城市治理模式 共同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专业委员会 城管部门 重构
  • 简介: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力的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社会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始终达不到预期目标,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造成社会怨气不断蔓延,暴力恐怖事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生产安全事件考验着我们的公共安全体系,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人为激化社会矛盾的体制弊端没有得到根治,思想道德的约束调节功能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对此,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完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善于利用社会组织提高治理水平;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社会安全保障网。

  • 标签: 社会治理 制度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 简介:<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

  • 标签: 治理能力 内政外交 执行能力 党的建设 生态文明 世界社会主义
  • 简介:本文梳理了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联合国在概念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尽管"治理"概念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但本文关注的只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理论争辩,不过,本文也探讨了去殖民化、地方化和人权等与联合国有关的早期观念,而这些观念恰恰是较为晚近的思想所反对的。本文分析的视角侧重学者的看法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工作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治理"指代一整套公共的和私人的复杂结构和程序,而一些通俗的作家却倾向于认为"治理"就是"统治"。

  • 标签: 治理 善治 全球治理
  • 简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切实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治理功能,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制度优势能否得到更好的体现,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更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能否全面实现。在此意义上,当前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双重的指向性意义:一是制度意义,亦即人大理念、规范、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二是功能意义,亦即充分发挥人大制度的实践功能,推进国家以科学、民主、法治的现代化方式进行有效治理,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人大制度之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完整涵义。

  • 标签: 国家治理 人大制度 治理功能 现代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 简介:公司治理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约定俗成的观点是,公司治理是指管理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公司治理也被宽泛地理解为一整套决定公司行为、公司控制者行使控制权以及公司风险和收益承担的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新经济学的方法是解读公司和与公司有关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分析方法将以公司为核心的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关系引入到研究框架之中。如此一来,作为学术概念的“治理”,就指代与公司有关的当事方之间的结构安排,以处理他们之间的契约和自愿形成的关系。法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公司治理调整公司机构之间的代理关系,解决(经济学意义上的)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和一致。

  • 标签: 公司治理 金融危机 导读 制度安排 学术概念 代理关系
  • 简介:苏南是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苏南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上也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推进整体性治理过程中,苏南形成了以公共利益与责任为导向的治理理念、一站式供给服务的运行机制以及优化的供给服务方式,由此,推动苏南社会治理体系出现多元共治和协同治理的特征,实现了“政社善治”、“社区善治”与“包容性发展”方面的突破。

  • 标签: 整体性治理 苏南 社会治理体系
  • 简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必将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全面促进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 标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科学路径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在中共文献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是首次。科学把握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中共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变化;从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国家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中国改革历程的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家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 简介:爆炸、袭击、绑架……对于发生在伊拉克的暴力事件,或许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很少有人能想到,6月份以来.一个极端组织能够在伊拉克掀起如此大的进攻狂潮.让人们对整个中东局势另眼看待。伊拉克人民已经厌倦战争,不愿让他们的家园再次成为战场.但战争为何“频频光顾”?局势失控的背后.伊拉克国家治理模式正在面临着一场深刻甚至彻底的败局。潜藏在败局背后的恐怖主义态势、教派冲突、库尔德人独立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伊拉克,成为整个中东失序的根源。而伊拉克将如何影响国际反恐态势、中东地缘格局与美国的中东战略,同样值得观察。

  • 标签: 国家治理模式 伊拉克 中东局势 暴力事件 极端组织 恐怖主义
  • 简介: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战争的爆发与和平的实现既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是国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裁军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国际社会在裁军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有增无减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继续威胁着国际社会,原先的国际治理逻辑已不再适用。为消除战争、增进和平,重塑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愈加高涨。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对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加以管理。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以议题关联为核心的治理手段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为提升和改进全球治理的效果,国际社会必须引入具有动机的激励机制,建立起可信和可核查的制度,对违反协议的国家实施惩罚和制裁,这不仅是国际协议和国际行动成功的关键,也是确保全球治理有效性的不二选择。

  • 标签: 战争 和平 全球治理 公共物品 议题关联
  • 简介:李宗桂(中山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在《国家治理》周刊发文认为: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层面看,“国家治理”是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切入的根本性治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

  • 标签: 国家治理 文化阐释 治理文化
  • 简介:梅少粉、陈平在《桂海论丛》2014年第3期撰文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国家治理”的理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价值评判。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必须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

  • 标签: 国家治理 政治学解读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被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党的现代化建设指导理念提出,但倘若将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则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邓小平在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解放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制度的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领导保证;三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总之,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贡献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被誉为是我国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之后所提出来的第五个现代化,显示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同时表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 标签: 国家理论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现代化 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
  • 简介:近年来,"政策试验说"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解释中国改革机制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国家整体性制度变迁层面上解释了地方创新之于国家治理的意义,却忽视了那些既没有上升为国家政策也没有消失的地方创新,没有探讨地方创新在推动地方治理变迁层面上之于国家治理的意义。在中国改革实践中,那些没有获得全国推广却在局部地区发挥作用的地方创新更具普遍性。地方创新除了可能由点到面推广至全国之外,是否对地方治理变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构成推动国家治理的另一种机制?新泰市平安协会和云浮市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实践,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 标签: 政策试验 地方创新 治理变迁 国家治理
  • 简介:治理方法的标准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治理的效果:人民安居乐业代表善治,鸡犬不宁甚至天下大乱代表恶治。世上没有任何官僚体系专管小事,人民中五花八门的矛盾需要人民组织起来自己解决。"科层体系"是办大事的机构,办不了小事;"扁平组织"才能办小事。国家治理的目标是恢复自然社区组织,重新把人民组织起来,让人民参与,当家作主,在社区公共生活中解决自己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小事,恢复人民对公正和伦理道德的信心。

  • 标签: 国家治理 核心任务 治理核心
  • 简介: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且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创新社会治理,要从观念上完成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 标签: 社会事业 社会治理 公共安全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