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容摘要:西方刑法学者受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被害学理论的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将犯罪是“加害一一被害互动关系”的产物观念运用于刑法学中,深刻影响了刑法理论的发展。被害过错行为的存在能够减轻犯罪分子的刑罚量是被害学理论与刑法结合的第一个产物。德国司法实务中关于被害自冒风险行为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可以阻却加害者行为不法的学理依据是洛克辛教授于1970年创立的客观归责理论下的被害自我答责原则,而自1977年产生的已近40年历史的被害信条学被视为是关于被害影响行为人不法的系统化理论。我国关于刑法意义上的被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发展尚未成熟,明确当下域外刑法意义上的被害理论发展史和我国就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明确我国在此问题上的进一步发展向度。

  • 标签: 刑法 被害人 被害人过错 自我答责 被害人信条学 理论史
  • 简介:被害包括被害同意行为,过错行为和谅解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被害进行分类,对被害的双重性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被害行为人行,犯罪结果的关系将被害界定为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将刑事法律关系看作为国家,行为人,被害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刑法学理论和刑事立法中,确立行为人行处于中心地位,研究被害是为准确对行为进行人行刑法评价而服务。

  • 标签: 被害人行为 双重性质 刑法地位 因果关系
  • 简介:被害的虚假同意是指被害在受暴力、威胁或其他强制手段等情况下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作出的心口不一的同意,虚假同意不能产生真实的同意行为的法律效果。判断被害的虚假同意可结合行为人的行为手段、被害事后的反应及其他情况。同意行为中的认识错误包括被害行为人的认识错误,主要由误传、误解和欺诈等所致,动机错误不影响同意行为的成立。同意的范围既包括行为人的行为也包括行为的结果,后者仅指必然结果,只有经事先特别说明并得到被害同意才包括风险结果。行为人行实施完毕前,被害改变或撤销同意的,行为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行为实施后改变或撤销的,之前的行为仍然有效。

  • 标签: 被害人同意行为 虚假同意 认识错误 同意范围 对象和内容 刑法效果
  • 简介:专横的治疗行为超出了病惠同意的范畴,其能否基于被害同意的理论阻却犯罪的成立,成为德国学界医疗刑法研究的重点。医疗行为在目前德国的法律规定状况下,应该认为自始具备构成要件的该当性,仅在具备病患有效同意的情况下才能阻却犯罪的成立,判例确定了患者的自主决定权至上。专横的治疗行为由于不具备患者事前的有效同意而使得医生需要承担身体伤害的刑事责任.但是德国理论界近年来发展出“假设同意”理论可以解决部分的专横治疗行为的案件,阻却违法的成立,适当降低医生的职业风险。

  • 标签: 专横的治疗行为 被害人同意 超同意范围行为 假设同意 推定同意
  • 简介:在刑事诉讼中,被害具有独立的诉讼当事人地位。保护被害的诉讼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次笔谈选取理论和实践中有关被害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引起对被害的更多关注。

  • 标签: 被害人 刑事诉讼 当事人地位 诉讼权利
  • 简介:被害承诺理论是从法谚"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演化而来,且在现代社会已被广泛承认。但我国法律对于被害承诺是否能够成为排除犯罪性的事由,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寻求被害承诺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理论依据、成立条件、适用范围等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刑法学界应当对各种争议学说进行探讨,希冀寻求到一种符合我国现状的理论,来满足实践的需要。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阻却违法事由 推定承诺 代理承诺
  • 简介:从法谚"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演化出了被害承诺问题.从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对被害承诺的研究是不充分的,盖因在中并未明文规定被害之承诺.但是研究被害承诺,知晓被害承诺的刑事法依据、被害承诺的构成,对于正确理解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以及讨论现实中的治疗行为、安乐死等问题会起到帮助作用.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刑事法依据 被害人承诺的构成
  • 简介:我国的犯罪被害学研究在整个刑事被害理论中,之所以认为犯罪被害学应当而且事实上也在刑事被害理论中发挥了先驱者的作用的基本根据是,犯罪是犯罪人对被害的一种侵犯

  • 标签: 失落被害人
  • 简介:犯罪被害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责任追究制度。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犯罪被害人责任 追究制度
  • 简介:被害承诺是司法实践常见的,但现行刑法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一种阻却犯罪事由。其法理根据是,刑法以保护法益为目的,尤其是个人法益,被害以自己的意思主动放弃的个人法益则不受刑法的保护,但前提是,被害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权益以及危及生命的身体健康权益。被害承诺的成立,首先是承诺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具有意思自治的能力;其次,承诺的对象只能是个人法益,对他人法益、国家法益做出的承诺无效;另外,承诺以被害意思表示出来为必要,承诺时间只能是事前承诺。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法益放弃 意思自治 自己决定权
  • 简介:<正>被害报案与控告是指被害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将有关犯罪事实和(或)犯罪嫌疑人向国家专门机关揭露、揭发和报告的行为。前者一般仅针对犯罪事实的发生,被害提供的案件事实、证据材料较为简单笼统,往往不能明确指出犯罪嫌疑人。而后者则不仅有犯罪事实的发生,而且通常还具体地指明犯罪嫌疑人,提供的犯罪事实和证据材料相对比较具体和详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2款规定:"被害

  • 标签: 犯罪事实 证据材料 国家专门机关 刑事诉讼法 犯罪行为 公安司法机关
  • 简介:<正>一、序言平成7年,千叶地方裁判所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行为人在赛车场进行越野赛车的练习,被害是有7年赛车经验的教练,被害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指导行为人开车,在被害的指导下,行为人使用了未曾使用过的驾驶技术行车,结果引发事故,导致被害死亡。法院认为,行为人的驾驶方法以及被害之死亡结果是被害接受的危险的现实化,并且行为人的行为也不欠缺社会相当性,因而否定行为人成立业务上的过失致死罪。[1]在此判决后,围绕着过失致死伤罪,激烈地讨论着这样的问题:当被害参与危险行为并促成结果发生时,对于制造危险或者是促进被害实施危险行为行为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免除罪责。

  • 标签: 地方裁判所 被害人同意 阻却 法益 指导行为 违法性
  • 简介:被害除了当前学界经常讨论的被害学意义上的被害过错、阻却违法性的被害同意、防卫过当等情形外,还应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后被害实施的与犯罪性结果有因果关联能影响犯罪行为定性的行为;此种被害的因果归责路径将归因与归责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被害介入案件的归因上,对作为和非作为分别采用假想排除和作为代替方法来确定条件或事实原因,而在归责上,则主要通过评价被害从属还是独立于被告人行确定其刑事归责意义,即如果从属于被告人行,则不排除犯罪人与犯罪性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而如果是被害故意而为,或存在重大失当行为,则应视为独立而为之行为,可以作为被告人不定罪的理由。

  • 标签: 被害人行为 归责路径 因果关系
  • 简介:被害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 标签: 被害人 社会犯罪 心理演变 相互依存 矛盾 概念
  • 简介:被害补偿制度在中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而与我国紧邻的日本该制度发展得已相当完善,考察其在该方面的制度建构、理论探讨的社会背景、立法考量以及制度定位,有助于把握其中精要,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 标签: 日本 犯罪被害人 补偿制度 给付金
  • 简介:而忽视了犯罪人对被害应当承担的责任,  建立被害损害补偿制度,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赔偿责任

  • 标签: 补偿制度 被害人补偿
  • 简介:被害承诺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一样,都是刑法中正当化行为的一种。我国法律对被害承诺的认定仅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而存在,对其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这与其刑法中的地位不相符。被害承诺的成立要件应当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时间要件、表示要件、动机要件和限制条件。被害承诺在刑法总则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违法阻却事由 个人法益 刑事立法
  • 简介:被害被害中的心理状态,  (二)被害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注,被害在犯罪被害后的不同态度和反应

  • 标签: 心理演变 被害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