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自主性,从哲学意义上讲,是指主体的基本规定性,即主体的地位、权利和功能的统一。工会的自主性,是指工会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中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独立负责地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首先,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工会是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应该积极参加政权工作,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它的地位应同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地位相适应。它是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的代表者、表达者和维护者;是党和国家政权坚实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强大因素和不可缺少的方面。工会的这种地位表明,它不是一个消极的、“中介”的组织,而应是积极的、独立的社会主体。
简介: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国家在风险治理中的矛盾性面貌:国家一方面是公共风险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制造风险、权势性地分配风险、有组织地逃脱风险责任。这种风险治理领域的国家失灵状态,即为"风险治理悖论"。就中国而言,风险治理的"国家依赖"明显,国家自主性选择失当、能力不足和地方自主性的机会主义、反向侵蚀等问题,成为当前国家风险治理所面临的突出困境。通过理性国家的建构寻求风险治理的转型,可期和可行的做法是:更新风险治理理念,构建自我反思型的国家自主性;明确风险治理边界,构建约束平衡型的国家自主性;区分风险治理责任,构建激励相容的地方自主性。
简介:“国家自主性”作为“回归国家”学派关于国家问题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研究现代国家建构与政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视角。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国家拥有自主性的程度及其影响不同。在灾害场域,国家通过清晰化与简单化的政治动员,优先对受灾群体进行政策供给、资源救济与分类治理,并通过对资源分配与救灾过程的强力监控,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均衡,以稳定政治秩序,体现出明显的自主性特征。但是,国家维稳理念的异化、地方政策执行的变通及政权的“经营性”也在挑战着国家自主性。对中国来讲,重构国家自主性应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根本,以地方政权建设为基础,还原政府的法治特性并重塑其服务品格。
简介: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世人追寻着它,探索着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困惑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之类的基本话题。随着历史的沿革,教育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但上述问题仍有扑朔迷离之感。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那些挚着追求的人们终于寻找到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闪光点,从这一点挖掘下去,似乎以往的困惑都渐渐明了了。这一闪光点就是主体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