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护理院住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训练,所有治疗1次/d,25min/次,5d/周,共四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四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FMA-LE量表、MAS量表、BBS量表和FAC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肌张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设备,它可以通过模拟人体行走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步态纠正训练。患者可以在改善步态、增强行走能力、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进而实现下肢功能的整体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功能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科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功能训练,采用SPSS24.0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90例患者进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定等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初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数据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的评分都有所改善,有显著的差别(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治疗后完成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定、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定的评分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积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Fegl-evyer指数积分均得到一定改善,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康复护理的相关护理措施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148例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治疗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人数为74例;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患者人数为74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康复护理后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6%,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其护理有效率仅为67.6%o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康复护理方法,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且其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该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器手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门诊卒中偏瘫患者31例,根据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手康复组(16例)和一般康复组(15例)。一般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min/次,同时进行家庭康复训练,5次/周,1h/次;机器手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min/次,同时进行机器手辅助训练,5次/周,1h/次。两组训练周期均为4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Wolf运动功能评价(WMFT)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对上肢肌张力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机器手康复组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7.1(2.4,93.8)s比13.1(3.7,99.5)s],功能评分明显提升[(45±13)分比(38±11)分],上肢功能评分明显提高[(28±7)分比(25±7)分],腕手部中位数评分明显提高[15(10,19)分比9(5,14)分],FMA-UE总分明显提高[(46±12)分比(38±12)分],MAS评分明显降低[3(2,5)分比5(4,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般康复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康复训练后,机器手康复组比一般康复组腕手部中位数评分[15(10,19)分比6(5,12)分]、治疗效应[-5.5(-10.8,-3.2)比0.0(-1.0,3.0)]、MAS[3(2,5)分比5(4,6)分]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康复机器手可有效提高卒中后慢性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对腕手部运动功能提升有明显效果,并可控制上肢肌张力的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在护理干预下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8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给予护理支持,观察组增加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运用BPR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康复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方面的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效果较好,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生活水平,应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烧灼性疼痛是指出现的以剧烈灼样疼痛的症状。文章分析烧伤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对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68例烧伤患者,通过简明疼痛量表(Briefpaininventory,BPI)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烧伤性疼痛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疼痛和功能康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纳入的68例烧伤患者中,疼痛的发生率为55.88%(38例患者出现疼痛),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平均烧伤面积和住院时间与烧伤患者疼痛的发生有关(P<0.05),随访3个月后未出现疼痛的烧伤患者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烧伤疼痛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疼痛和功能康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烧伤面积、住院时间是烧伤患者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疼痛和功能康复之间呈负相关,未出现疼痛的烧伤患者在功能康复方面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