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该文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文化演变、学科渗透等角度考察了自斯密以来约250年财政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源流变化及趋势。在这一发展变化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1750——1860);新古典阶段(1860——1950);现代阶段(1950——至今)。在古典阶段,主流派主要从'生产角度'研究'国富'问题,'国家'只是作为'非生产'的外生变量来对待,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在新古典阶段,主流派主要从'需求'角度研究'国富'问题,并且把研究范围拓展到'社会福利'和'经济稳定'问题,但'国家'仍然只是作为'市场机制'的外生变量来对待。在研究方法上则全方位采用'牛顿方法',甚至于把不可用货币量化的问题排斥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在现代阶段,主流派把'国家'作为经济问题的内生变量进行研究,也涉及不可用货币量化的经济问题。但在处理'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时,往往又把'国家'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是极不成熟的,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基本方法方面都需要创新,故不足以称为'理论体系'。在研究这一课题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简介:当前,一部分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而下岗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是我们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的主要对象,也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经济状况差,渴望找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新型工业经济、高新科技以及特殊行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再就业的机率太低,门槛太高。一些适合他们条件的社会公益性岗位,如清扫、保洁、绿化、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也由于受传统思想和旧的择业观念的影响,他们怕脏、怕累,顾及面子,宁愿吃低保也不愿意去干,放弃了很多就业机会,成了各级政府帮扶的困难就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