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现在多晶硅晶锭生长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长晶方向为由下往上,这就使得分凝系数大于1的极少部分金属原子及氧原子集中分布在晶锭底部,大部分分凝系数小于1的金属原子及大部分非金属原子分布在铸锭的顶部,这使得少子寿命呈现低部和顶部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同时,由于坩埚及SiN粉末中金属杂质的扩散,多晶硅晶锭四周晶棒靠坩埚面少子寿命偏低。目前国内外关于电池片的少子寿命与电池质量关系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是尚没有把多晶硅晶锭生长、晶锭不同位置对应硅片少子寿命,以及晶锭不同位置对应电池片质量相关联起来的研究报告。本文通过精细的试验安排、测试分析及总结,把多晶硅晶锭生长、晶锭不同位置对应硅片少子寿命及其对应电池片质量相互关联起来,同时找到了电池端电池片质量差异较大的最根本原因,并且通过试验从根本上给出了提高电池端电池片质量稳定性的方向,提高多晶收率的同时提高了电池片平均效益0.2%。

  • 标签: 少子寿命 多晶硅晶锭 电池效益 分凝系数
  • 简介:“按目前我国发电燃煤机组3.5亿千瓦以上计算,这项点火技术全面推广后,每年就可节油600万吨,相当于国内一个中型油田年产油量。”国电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雨蓬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算了这样一笔账。“还可给电厂带来降低运行成本300多亿元的效益。”

  • 标签: 等离子点火技术 节油 燃煤机组 副总经理 有限公司 运行成本
  • 简介:一直制约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原料瓶颈或将在两年后被打破。瑞银集团能源分析师陈金崇日前表示,到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将达到目前的三倍,而中国在太阳能领域将成为全球的领导者。

  • 标签: 硅原料 产能 中国 产业发展 能源分析 太阳能
  • 简介:对四孔油嘴与片导向套配合的碰撞喷雾进行了可视化试验研究。分析了背压及碰撞角对喷雾空间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由喷雾相比,片撞壁喷雾的喷注液核区明显减小,扩散度显著提高;全碰方案较半碰方案具有更大的喷雾扩散范围;贯穿距随碰撞角的增大加而减小,扩散角和扩散范围随碰撞角的增大而增加。

  • 标签: 多片喷雾 可视化 喷雾特性
  • 简介:提出一种新型平面太阳能聚光器,该型聚光器由若干矩形小平面镜和抛物型结构的框架组合而成,适用于太阳能在中温领域的应用。利用几何学原理和MonteCarlo方法研究新型平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几何光学特征及焦平面能流密度分布,分析不同综合误差对几何聚光比及能流密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碟式聚光器,新型平面聚光器在焦平面的光斑面积增大且能流密度分布均匀;该型聚光器的几何聚光比随着镜面排数M的增加而增加,在镜面排数M分别为7、9、11时,相应几何聚光比可达69、125、210,满足中温领域的使用要求;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其运行性能受综合误差的影响较传统碟式聚光器小。

  • 标签: 太阳能 多平面聚光器 MONTE Carlo法 能流密度分布 几何聚光比
  • 简介:本文应用有限元法,建立较为精细的柴油机机体有限元实体模型。应用ADAMS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计算激振力,并且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离散等效施加。对激振力激励下的机体强迫振动响应进行了动态分析,考察机体在激振力的作用下的振动情况、振动评级,并联系穴蚀对气缸套外表面振动加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案合理的反映了机体振动,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 标签: 有限元 机体 振动 模态分析 穴蚀
  • 简介:针对油田污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污染性强不适合膜法脱盐的特点,提出用效蒸发(multiple-effectevaporation,MEE)技术对油田污水进行集中脱盐处理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基于MEE的油田污水集中脱盐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了蒸汽加热温度、油田污水温度、浓缩液含盐质量分数及系统效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排出浓缩液盐浓度的大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小;降低加热温度、提高油田污水温度,尽管有利于性能系数的提高,但会大幅度增加系统的总传热面积;增加系统效数是增大系统性能系数最有效的技术途径,也是降低系统能耗和运行成本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油田污水 脱盐 多效蒸发 工艺 数学模型
  • 简介:本文基于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根据各行业实际应用特点,总结了多种柴油机油门控制模式,分析了电子油门的扭矩控制和转速控制特性,并和机械泵柴油机调速器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介绍了柴油机智能功率输出功能的基本原理。

  • 标签: 油门 控制模式 控制特性
  • 简介:建立了低温效蒸发系统在变工况运行条件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加热蒸汽温度、加热蒸汽流量和供入海水流量对系统的蒸发产物负荷率和单位蒸发产物热耗率的影响,探讨了各效蒸发器中海水的温度和浓度的变化与装置结垢问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结垢发生的前提下,即盐水浓缩比不超过2.5、顶值盐水温度低于75℃时,降低供入海水流量、增加加热蒸汽流量和提高加热蒸汽温度有利于系统运行.

  • 标签: 海水淡化 低温多效蒸发 变工况
  • 简介:基于含水层储能水、热运移的基本理论与控制方程,针对地下咸水层储能过程中渗流溶液密度及黏滞系数变化显著的特点,对现有的地下含水层储能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建立地下成水层耦合储能模型,探索不同储能模式下含水层温度场变化规律及阶段性热量运移特征。研究结果得到,采用地下原水与去离子水回灌时,在储热运行期与间歇停运期粗粉砂层中热作用半径变化率分别为0.272、0.008、0.348、-0.040m/d。在储能阶段,伴随回灌溶液温度上升、盐度降低,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导致对流传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间歇阶段,则由于地下成水与回灌溶液间盐度梯度增大,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回灌溶液温度场影响范围减弱。

  • 标签: 咸水层储能 耦合模型 热量运移 溶质运移 储能模式
  • 简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闪速炼铅炉进行了气粒两相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多个物理场耦合模拟,着重研究炉内速度场的特性。采用传统的二维截面速度矢量图分析了两组截面的速度场,发现其对速度场信息描述不完整,而且难以对不同截面上速度矢量分布之间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借助可视化软件Para—View,提出了将立体流线、方向标识体和动画结合起来制作流线动画,对整个速度场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分析发现右侧喷嘴主流触底后斜向上喷射是影响速度场分布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闪速炼铅炉 速度场 二维速度矢量 流线动画
  • 简介:具有部分进汽特性的汽轮机调节级,其动叶围带顶部汽封齿后的泄漏流动同主流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机组的气动性能和效率,而且对机组的安全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基于三维黏性可压缩的Navier-Stokes方程对某150MW汽轮机调节级进行了全三维的数值模拟,建立了安装汽封齿全周流动模型,对不同进汽度下的汽轮机调节级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进汽段的动叶栅其流量和动叶扭矩都比较大,汽封内部流动总体是按照从动叶前缘向后缘的流动;而处于非进汽段的动叶栅,内部汽体基本处于呆滞状态,甚至存在蒸汽对动叶的扭矩为负值的情况,汽封内的流动方向改变,从动叶后缘向前缘发展。随着部分进汽度的降低,泄漏比例则显著增大,而轮周效率显著降低。

  • 标签: 调节级 汽封 多工况 部分进汽 数值研究
  • 简介:针对平行流换热器中设置的多孔隔板气液分离联箱,研究制冷剂R134a气液两相流在联箱中的气液分离特性,讨论多孔隔板对气液分离效率和支管中气相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对无孔隔板、3孔隔板的支管联箱中气液两相流在进口气相质量流量0.75-1.00g/s、液相质量流量1.00g/s下的流动特性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当气相质量流量0.75-0.90g/s时,3孔隔板联箱可进行有效气液分离,与无孔隔板的支管联箱相比,平均出口干度最大可提高35%,支管中气相的分配均匀性最大可提高81%。但当气相质量流量增大到1.00g/s时,气液分离失效。表明在一定工况下多孔隔板可实现支管联箱内的气液分离,且有助于提高联箱出口气体的分配均匀性。

  • 标签: 两相流 气液分离 多支管联箱 干度 流量分配
  • 简介:应用aspenplus软件,建立了平流、顺流、逆流三种进料方式的低温效蒸发海水淡化工艺流程,并进行了流程模拟,模拟结果与文献[6]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建工艺流程的可靠性和流程模拟的准确性.在加热蒸汽质量流量和热力压缩机引射率相同的情况下,应用等温差分配法对三种进料方式海水淡化系统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造水比和比传热面积与蒸发器效数、浓缩比、效间温差和进料海水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蒸发器效数对系统的热力性能有显著影响,当效数较少时,采用平流进料方式较为合适;增大浓缩比可以提高造水比,且比传热面积变化不大;当浓缩比较大时,可采用顺流进料,以降低结垢风险;增大效间温差,会降低逆流进料方式的造水比,但会增加平流和顺流的造水比;提高进料海水温度可以提升系统热力性能,但进料海水温度受末效二次蒸汽温度的限制.

  • 标签: 低温多效蒸发 海水淡化 进料方式 ASPEN PLUS 流程模拟
  • 简介:排纵向涡发生器对竖直平板自然对流的强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Rayleigh数范围内,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翼高、翼宽以及排布置的阵列方式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在高宽比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最佳翼高.发现排布置时LVG阵列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换热效果;且要使得整个板的强化换热效果达到最佳,应选择沿竖直发热板长度方向间隔的布置排LVG,并适当拉大间隔距离.

  • 标签: 涡发生器 纵向涡 强化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Rayleigh数 强化效果
  • 简介:为揭示不凝结气体对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MWCNT)纳米结构表面核态池沸腾过程的影响,使用气体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在硅表面制作MWCNT纳米结构表面,并使用光滑硅表面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操作中,将驱气前后的工作液体应用于两种表面的池沸腾实验,传热表面过热度控制在0.O~35.0℃,工作液体过冷度分为40.0和50.0℃。实验结果表明,液体中含气量的变化对MWCNT纳米结构表面影响较小,而对光滑硅表面的影响较大;对比硅表面,MWCNT纳米结构表面能够有效提升沸腾传热效果,对于驱气后的工作液体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MWCNT纳米结构表面 不凝结气体 核态池沸腾 热流密度 过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