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针对三维渗流砂箱实验系统,通过储热与储冷实验,结合咸水层储能模型以及胶体稳定性理论探索储能过程中导致含水介质空间结构以及渗透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储能过程中回灌溶液温度变化造成含水介质空间结构发生空间非均质性改变,最终导致渗透性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在回灌60℃咸水溶液工况下,砂箱相对渗透率下降到73%,流出溶液黏粒质量浓度最高达5.2g/L;回灌5℃咸水溶液工况下,相对渗透率只下降8%,流出液中没有黏粒物质出现。在储热与储冷实验中,引起黏粒物质重新分布的机制不同。

  • 标签: 咸水层储能 砂箱实验 渗透性能 空间结构
  • 简介:为研究多孔介质材料的表面特性即亲水性和疏水性对其含水状态下的扩散特性的影响,基于材料的气孔分布特性,利用材料表面特性不同其液态水充填方式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接触角对多孔材料在含水状态下扩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表面性质的多孔材料其扩散特性差异很大,疏水性多孔介质的渗透性能和扩散性能均低于亲水性多孔介质。

  • 标签: 多孔介质 表面特性 饱和度 相对扩散率
  • 简介:基于含水储能水、热运移的基本理论与控制方程,针对地下咸水层储能过程中渗流溶液密度及黏滞系数变化显著的特点,对现有的地下含水储能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建立地下成水层耦合储能模型,探索不同储能模式下含水温度场变化规律及阶段性热量运移特征。研究结果得到,采用地下原水与去离子水回灌时,在储热运行期与间歇停运期粗粉砂层中热作用半径变化率分别为0.272、0.008、0.348、-0.040m/d。在储能阶段,伴随回灌溶液温度上升、盐度降低,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导致对流传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间歇阶段,则由于地下成水与回灌溶液间盐度梯度增大,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回灌溶液温度场影响范围减弱。

  • 标签: 咸水层储能 耦合模型 热量运移 溶质运移 储能模式
  • 简介:在高原地区开展了燃用含水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在汽油机上进行了纯汽油与掺比为10%含水乙醇(95%浓度)/汽油混合燃料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E10混合燃料的稳定性良好;燃用E10含水乙醇/汽油混合燃料后,能保持发动机的原机动力性;在较低转速内,有效燃油消耗率有一定的上升,随着转速和负荷的提高,有效燃油消耗率的上升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当量燃油消耗率明显低于原机水平;有效热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怠速工况的CH和CO的排放有所改善。

  • 标签: 高原 含水乙醇 动力性 经济性 排放
  • 简介: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原油综合含水不断提高,许多区块的水的质量分数已达到90%,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了95%.由于缺乏对特高含水采油期油气水混输水平管路压降的研究,制约了高含水采油期不加热集输规模的扩大.针对大庆采油六厂高含水采油期油气水混输管道,设计了一套试验装置,试验研究高含水采油期油气水混输水平管路压降.对试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回归处理及分析,得出了百米压降及油气水三相压降与油水两相压降的关系.

  • 标签: 高含水 采油期 混输 压降
  • 简介:基于排放测量数据,采用量化共扼梯度法(SCG)建立了煤层气发动机的BP神经网络排放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全面了解煤层气发动机的排放特性和制定合理的排放控制策略,借助于该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对发动机的排放性能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预测结果。

  • 标签: 煤层气发动机 废气排放 预测模型 量化共轭梯度法
  • 简介:在汽油机台架试验中以SQR481F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燃用E20W含水乙醇汽油与93^#纯汽油的性能与排放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汽油机未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汽油机燃用E20W含水乙醇汽油后,功率下降约4.7%-7.6%;在n=1500r/min、3500r/min、5500r/min时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平均分别增加了5.84%、4.25%及4.36%;当量燃油消耗率下降了1%-6.59%,HC、CO的排放在小负荷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仅为1%;在中大负荷时HC为10%左右,CO为6%-13%,NOx的排放得到了改善。

  • 标签: 含水乙醇汽油 电喷汽油机 性能 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