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热喷涂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鞍钢的成功应用实例,同时就热喷涂易出现的孔隙率高、结合强度低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用喷焊方法解决结合强度低的问题.

  • 标签: 热喷涂 基本原理 结合强度 喷焊
  • 简介:介绍了双圆盘浇铸机喷涂系统的工作原理,存在的问题和所做的改进,以及改进后取得的效果。

  • 标签: 喷涂系统 工作原理 改进 效果
  • 简介:采用CCDS2000型爆炸喷涂技术,在水泵和水轮机等流体机械常用不锈钢0Cr13Ni5Mo上制备WC-12Co涂层。采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仪、SEM、XRD、电子拉伸试验机、冲蚀试验机等测试分析手段和研究涂层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孔隙率、结合强度、抗冲蚀性能等,并分析涂层的抗冲蚀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WC-12Co涂层的孔隙率为0.63%,硬度为1305.6HV0.2,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达到130MPa。此外涂层抗冲蚀性为基材G0Cr13Ni5Mo不锈钢的4.76倍。冲蚀后涂层内部裂纹主要以穿晶断裂、沿晶断裂形式扩展。因此利用爆炸喷涂制备WC-12Co涂层在高含沙水流的流体机械零部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爆炸喷涂 流体机械 结合强度 冲蚀 穿晶断裂 沿晶断裂
  • 简介:以Fe2O3,MnO2,Co2O3和NiO为原料,采用料浆喷雾干燥、高温固相反应结合氧-乙炔火焰喷涂工艺在Q235A普碳钢基体表面制造红外辐射节能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对粉末和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涂层的发射率进行分析;并采用拉伸法测定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采用水淬法检测涂层的抗热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由混合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物相组成,涂层表面粗糙,半熔融态的颗粒均匀分布在碳钢基体表面;涂层在800℃全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在0.7以上,相比传统刷涂工艺,节能涂层在低于5mm波段的红外辐射性能更优,说明氧-乙炔火焰喷涂制备的红外辐射涂层在高温阶段具有更强的辐射换热能力;涂层与普碳钢基体的结合强度为19.5MPa,是采用刷涂工艺制备涂层的结合强度的3倍以上;涂层试样1000℃水淬19次后表面未出现裂纹或脱落现象,说明涂层具有优异的抗热震性能。

  • 标签: 氧-乙炔火焰喷涂 红外辐射 节能涂层 铁氧体
  • 简介:介绍了连铸中间包由硅质绝热板改为镁质喷涂料的工作衬的使用及对工艺的优化情况,并且由此确定了每个包的涂料用量.经我厂的实践证明,可以明显改善操作条件和施工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延长中包的使用寿命,降低中包耐材消耗.

  • 标签: 连铸 工艺优化 中间包 镁质喷涂料 工作衬 使用寿命
  • 简介: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C/C-Cu复合材料表面制备W涂层,采用氧乙炔焰进行烧蚀考核,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烧蚀前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及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没有W涂层的C/C-Cu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熔蚀后有涂层的C/C-Cu复合材料质量损失仅0.9mg/s,无涂层C/C-Cu试样的质量损失为5.6mg/s。C/C-Cu复合材料表面W涂层较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烧蚀后C/C-Cu表面W涂层主要生成WO3和CuWO4,能谱分析(EDAX)表明有较多的Cu元素存在,但分布不均匀。W涂层在烧蚀后均较粗糙、疏松,存在孔洞和裂纹等缺陷,成为降低性能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复合材料 钨涂层 等离子喷涂 烧蚀
  • 简介:涂层内氧化物和孔隙等微观缺陷是影响涂层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TiN涂层,利用SEM、XRD、EDS分析喷涂参数对涂层内氧化物和孔隙率的影响,并研究氧化物和孔隙率对涂层硬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优化等离子喷涂参数。结果表明:在较远喷涂距离和较大喷涂功率下,涂层内具有较少的氧化物和孔隙;随涂层内氧化物和孔隙增多,涂层硬度呈降低趋势;涂层内氧化物的存在可提高涂层的断裂韧性,但氧化物较多时会降低涂层层状结构内聚强度,涂层断裂韧性随氧化物增多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 标签: TIN涂层 硬度 断裂韧性 氧化物 孔隙率
  • 简介:本文阐述了带钢生产中造成堆钢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炉卷轧机在长期运行后机械设备部件结构、尺寸等变化对弹跳曲线的影响;修复、更换磨损严重、尺寸超差的零部件,力求恢复正常的弹跳曲线,排除因弹跳曲线异常造成的堆钢原因,为进一步动态分析造成堆钢现象多方面的原因打下基础。

  • 标签: 炉卷精轧机 弹性曲线 刚度
  • 简介:汉钢1080m^3高炉于2015年2月10日停炉中修,3月20日20:08点火送风;开炉前扒除铁口周围的焦炭、选择合适的开炉方案及送风前热风管道的预热等一系列措施,高炉从点火到达产仅有时3d,各项经济指标迅速达标。

  • 标签: 高炉 铁口 开炉方案 经济指标
  • 简介:分别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和爆炸喷涂工艺,在Q235不锈钢基体上制备Fe基非晶合金涂层,对比研究这2种非晶合金涂层在室温下的干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与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的Fe基非晶合金涂层相比,采用爆炸喷涂工艺制备的涂层更致密,孔隙率为2.1%,显微硬度更高,平均硬度高达1095.6HV,且耐磨性更好;并且涂层摩擦因数增至稳定值的时间较短,具有更稳定的摩擦磨损行为。超音速火焰喷涂涂层的磨损形式主要以疲劳磨损为主,而爆炸喷涂涂层的磨损形式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的综合作用,并以粘着磨损为主。

  • 标签: 超音速火焰喷涂 爆炸喷涂 非晶合金涂层 摩擦磨损
  • 简介:利用烧结破碎法,以粗颗粒(Fsss粒度为3.56μm)和超细颗粒(Fsss粒度为0.68μm)WC粉、Co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WC-12%Co热喷涂粉末.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粉末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烧结温度、颗粒大小、有机粘结剂、碳粉对粉末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始粉末颗粒大小影响粉末的烧结状态和相组成;添加有机粘结剂能促进粉末的烧结;添加碳粉(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可有效抑制超细WC粉烧结时η(Co3W3C)等有害相的出现;1250℃是制备超细WC-12%Co热喷涂粉末较好的烧结温度.

  • 标签: 热喷涂 超细晶粒 WC-Co粉 烧结
  • 简介:以聚己内酯(PCL)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等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二甘醇(DEG)、(2,2-二羟甲基丙酸(DMPA)、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作为扩链剂合成聚氨酯预聚,然后加入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PCL/MDI/DEG新型聚氨酯水凝胶。研究扩链剂种类以及扩链剂DEG用量对聚氨酯水凝胶接触角、溶胀度、形貌等的影响,并研究扩链剂对聚氨酯水凝胶载氯霉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EG为扩链剂制备的聚氨酯水凝胶亲水性最差,材料表面孔隙较少,氯霉素载药量最小,但前期药物释放速率比其它2种扩链剂制备的水凝胶更快。而以带有羧基的DMPA和带有叔氨基官能团的MDEA为扩链剂制备的聚氨酯水凝胶,亲水性较强,表面具有微孔结构,氯霉素载药量较大。随扩链剂DEG用量增加,聚氨酯水凝胶的溶胀度增大,接触角逐渐减小,表面形貌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聚氨酯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聚己内酯 二甘醇 亲水性 药物释放
  • 简介:采用DH.2080型超音速等离子设备将粒度53~106lam的高铝铜合金粗粉喷涂到45”钏表面制备涂层。在高铝铜合金粉术中加入微量元素Ce和B,研究Ce和B对高铝铜合金粗粉的超音速喷熔性能以及涂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末加入元素Ce和B的涂层氧化严重,尤其是在界面处聚集大量氧化物,涂层和基体不能实现有效结合,涂层中较多的氧化物和孔隙隔离层流片熔结,并且涂层成分偏析严重。加入微量稀土元素Ce和B后,喷熔层组织细小均匀,成分分布均匀,涂层氧化程度大大减小,涂层和基体结合良好。Ce和B的加入还可改变涂层组织相的彤成规律,即由原来的非平衡结晶方式转变为平衡结晶方式。此外,Ce和B的加入使涂层硬度由362HV提高到432HV。

  • 标签: 超音速等离子 高铝铜合金 涂层
  • 简介: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法在1045钢表面制备NiCr-Cr3C2涂层,分析涂层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以及涂层的晶粒结构,利用MICROMET-6030显微硬度仪和Nano-test600纳米压痕仪测定涂层的显微硬度与弹性模量,通过油润滑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测试涂层的微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NiCr-Cr3C2涂层为明显的层状结构,具有单晶、纳米多晶与过渡区共存的复杂晶体学结构,显微硬度HV0.3高达998,约为基体材料硬度的3倍,弹性模量为224.6GPa;涂层的微动摩擦因数随载荷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喷涂层的抗微动摩擦磨损性能较基体优异,摩擦因数及体积磨损量分别比基体降低36.7%和55.6%。涂层的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和疲劳剥落为主。

  • 标签: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 NiCr-Cr3C2涂层 微观结构 微动磨损 硬度
  • 简介:本文介绍了选烧厂3#烧结机系统3#混合机支撑方式改造,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和理论校核。

  • 标签: 混合机 支撑方式 改造
  • 简介:从常见的钢筋混凝土薄壁池的爆破拆除工程出发,指出了水压爆破和钻眼爆破法的缺陷,提出了更适合于薄壁池的新方法——水土围压爆破;同时对如何确定爆破参数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标签: 水土围压 拆除爆破 薄壁池体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一种通过在坡稳定性分析中引进渐进破坏的慨念,从而较合理地考虑了岩土峰值强度和剩余强度的渐进破坏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初步判断坡稳定状态并估算其破坏变形之极限范围。

  • 标签: 渐进破坏 侧压系数 单次应变 扩展系数 剩余强度 含水量
  • 简介:金川二矿区深部采场面积将达到10×10^4m2,埋深将接近1000m,因此,深部采场围岩及充填的稳定性成为当前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金川矿区为例,针对由充填法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和破坏等问题,分析了大量充填体形成的“人工岩”、“空壳体”与天然地质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借鉴两体力学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了金川矿山深部开采面临的两岩石力学问题。

  • 标签: 金川矿山 充填体 两体力学模型 岩体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