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在对于聚合物试井的模型研究中,没有同时考虑多层油藏及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2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许多海上聚油藏实际数据拟合效果不理想。通过考虑海上多层油藏水后转聚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方法、渗流力学理论,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三层窜流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绘制了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运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三层油藏水后转聚的试井典型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段,与一般三层窜流无复合模型的典型曲线特征不同,存在末期复合流段上翘段,聚合物初始浓度对特征曲线影响较小,窜流系数主要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地层系数比和弹性储容比主要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复合半径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段的下移程度。

  • 标签: 聚合物驱 三层油藏 试井 压力动态 非牛顿-牛顿
  • 简介:润滑脂是古老的润滑材料之一。在天然润滑的早期发展历程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是润滑脂。早期的润滑脂由羊油和牛油组成(动物油脂易于获得,且有较好的黏附性),有时也混入石灰。事实上,第一个配方润滑很可能是润滑脂。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就将润滑脂用于战车车轴的润滑[1,2]。

  • 标签: 润滑脂 润滑油 添加剂 应用 早期发展 润滑材料
  • 简介:砾岩油藏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解决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动用程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基于砾岩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在综合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剩余储量和相流动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砾岩油藏水开发潜力评价指标集,进而根据油田的开发动态变化特点,以不同面积单元为研究对象,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进行无监督分级,建立了一种客观、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新疆BH油田的开发潜力分级评价,所得的评价结果与油田地质和开发状况(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相符。其结果有助于分区实施开发调整措施。

  • 标签: 砾岩油藏 注水开发 开发潜力 多因素评价 模糊聚类算法
  • 简介:以苎麻为基质,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其进行疏水亲改性并研究其吸附性能。改性后,苎麻纤维疏水效果明显增强,最大吸水倍率由10.14g/g降低至0.21g/g,吸水量降低了98%。对柴油、豆油、润滑、原油的最大吸油量分别达到8.96,11.01,15.61,18.03g/g,并且吸附速率更快,油水选择性极强。由材料表征分析可知,改性后,苎麻纤维表面出现颗粒状物质,在纤维表面构建了粗糙结构;疏水亲基团成功修饰到材料表面;材料的多孔状结构更加明显;材料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34°,疏水效果明显提高。

  • 标签: 苎麻纤维 溶胶凝胶法 疏水改性 吸附性能
  • 简介:本文以普通轴承润滑防锈的添加配方体系为基础,对基础、降凝及油性进行了筛选,开发了一种具心良好的低温性、抗磨性、抗氧抗腐性和防锈性的低温型轴承润滑防锈。近年来,轴承市场需求总量增长较快,国内主机配套、机械设备维修和产品出口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汽车轴承、纺机轴承、铁路轴承、家电用轴承等轴承行业的快速发展。

  • 标签: 轴承润滑 防锈油 低温型 机械设备维修 配方体系 市场需求
  • 简介:认识和掌握剩余分布规律,即明确高含水后期剩余所在的空间位置、规模及其与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海地区埕海油田“海油陆采”开发现状,综合分析埕海油田剩余平面、垂向分布特征,首次将埕海油田剩余分布模式定义为“滩海模式”,并划分为难以效益开采型、水滞留型和水优势型,其中难以效益开采型分为特殊岩性型和深层油藏型;水滞留型分为井网难以控制型、层间差异型、单向受效型、局部微构造型、河道砂边部尖灭型、长水平段水平井动用不均型;水优势型分为沉积韵律控制型、夹层遮蔽型、底水稠油油藏水锥型、沉积相带控制型。研究认为,埕海油田剩余平面上呈孤岛状或条带状,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及沉积韵律影响,为下一步剩余挖掘和提高埕海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支撑。

  • 标签: 埕海油田 剩余油 滩海模式 水驱滞留 难以开采 采收率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石化润滑有限公司物流业务升级的背景,阐述了中国石化润滑有限公司在信息化物流管理平台的建设、物流管理的持续改进方面采取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展望了中国石化润滑有限公司物流业务、管理服务升级的预期效果。

  • 标签: 物流业务 管理平台 润滑油 服务 中国石化 物流管理
  • 简介:羊二庄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原有储集层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精细化开发和剩余挖潜的需求。为此,通过对羊二庄油田曲流河、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特征、注水渗流特征、剩余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不同级别河流储集层构型特征对剩余分布的控制模式。七级构型控制的河道叠置、河道边缘砂体尖灭都会形成局部的剩余富集;八级构型单元内的砂体韵律特征、废弃河道遮挡注水等也会控制剩余的分布;九级构型单元对剩余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点坝内部侧积界面和心滩内部落淤层的影响,形成三级构型控制下剩余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砂体剩余分布规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剩余挖潜。

  • 标签: 曲流河储集层 辫状河储集层 构型 水驱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 简介: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地下剩余分布越来越复杂,稳产难度加大。为解决老油田剩余开发难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六断块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剩余分布规律研究,详细描述了该区块高含水率后期剩余分布特征。根据剩余分布类型,综合运用渗流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开发层系重组、注采井网重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开展针对性的剩余挖潜研究,提出了在井况差、井网稀疏的部位,通过加密调整动用剩余储量;重塑注采井网,挖掘低渗透带及砂体边部的剩余,通过改善注水剖面,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深化长停井潜力研究,恢复利用停产井,通过转注、恢复注水、大修等进行注采井网的完善等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通过针对性实施,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进而实现了断块产量保持稳定。

  • 标签: 剩余油 精细地质研究 开发层系 注采井网 采收率
  • 简介: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的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聚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剩余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阶段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的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后剩余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聚剩余中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效率为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 标签: 复模态 砂砾岩 聚合物驱替 剩余油 冲积扇 克拉玛依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