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科马提岩是前寒武纪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前寒武纪地球演化历史、壳—幔演化及岩石成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科马提岩来源于地幔的镁铁质、超镁铁质火山熔岩,具有流动熔岩的结构构造,其化学成分表现为SiO246%-53%,MgO〉9%,CaO/Al2O3〉1,K2O〈0.9%,TiO2〈0.9%,F/F+M比值低,TiO2含量低,MgO、Ni、Cr含量高。且不同产地的科马提岩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主要分为贫铝科马提岩、富铝科马提岩、钛富集型科马提岩与镁铁质富镁的科马提岩。目前主流的成因模式为JarvisG.T,CampbellI.H等先后提出的热地幔柱模式,认为科马提岩为地幔柱引起的高温熔融形成的。
简介:卡林型金矿浮选是选矿的难点之一,也是研究热点之一.某金矿属卡林型金矿,矿石性质复杂,金呈微细浸染嵌布,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碳质矿物含量高,载金矿物可浮性差,金的回收难度极大.从脉石矿泥含量大难以抑制、金呈微细浸染嵌布、载金矿物可浮性差异大等严重影响浮选指标的关键技术性难题出发,采用深度分散抑制—活化增效—分速浮选技术,并利用捕收剂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了中矿循环负荷,实现了金矿物的高效分选回收.浮选闭路试验可获得金品位24.61 g·t-1、金回收率80.42%的金精矿.采用该工艺技术后无需预先脱除矿泥,解决了以往金精矿金品位和金回收率低的双难题,减化了作业流程,为解决呆滞的金矿资源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简介:一般斑岩型铜矿不仅存在蚀变分带,还存在矿化类型及岩性分带。在纵向上具有三层结构特征:上部震裂角砾岩带,中部爆破角砾岩或隐爆角砾岩,下部斑岩。其对应的矿化类型基本也可分为三个类型:上部为网脉状一脉状矿化,中部为角砾状矿化,下部为浸染状矿化。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可以建立斑岩型铜矿床模型。源于上地幔的岩浆在分异和上升过程中,在适当的部位与其他热液(构造热液、天水等)发生混合和反应,使成矿物质析出沉淀而成矿,并对应产生不同类型矿床。其空间分布由下至上大致是:斑岩型钼矿一斑岩型铜钼矿一斑岩型铜矿一斑岩型铜金矿+网脉型铜金矿一角砾岩型铜金矿+网脉型铜金矿+脉型铜金矿一网脉型金铜矿+脉型金铜矿+脉型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