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河南省中叠统山西组发育了一套以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为特色的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是河南省晚古生代的重要含煤地层。基于地层厚度、砂泥比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和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出4种沉积相:潟湖(海湾)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三角洲相;划分出3种岩相区:三角洲泥岩及砂岩相区,海湾(潟湖)—潮坪粉砂岩及泥岩相区和障壁岛—潮坪—潟湖(海湾)砂岩及泥岩相区。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总体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中部有一水下隆起区;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山西组 中二叠统 河南省
  • 简介:主要从地震资料处理的时间剖面出发,通过反射波特征分析,确定目的层反射波,进而对反射波进行追踪对比,研究时深转换速度,得到各地层的等值线平面图,为地质及钻探提供有效地依据。

  • 标签: 地震波 煤矿 探矿 当中岗
  • 简介:简述桐乡市等水准网的建网工作过程,并在建网设计技术路线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提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选埋工作、起始数据、外业观测概算、内业平差计算等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对不同时期的原有数据提供转换参数,解决该市境内无统一、无高精度,缺少整体性的水准网状况,为该市全境建立沉降观测网等工作奠定基础。

  • 标签: 水准网 水准测量 数据处理 转换参数 高程基准
  • 简介:讨论了如何利用最小乘曲线拟合对井架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试验得到了拟合精度最高的多项式阶数和拟合曲线。最小乘曲线拟合有效地消除了观测数据的偏差,准确地反映了井架的变形量,是井架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最小二乘 拟合 变形监测 井架
  • 简介:大南盘江地区泥盆系一二叠系生物礁广泛分布,纵向发育泥盆纪礁、石炭纪礁滩、叠纪礁三套生物礁。按其发育的古地理位置可分为台内礁、台缘礁、斜坡礁、丘台礁四种类型。根据成礁作用不同,可分为造架生物、粘结生物、障积生物、附礁生物四种类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生物礁在造礁生物、成礁环境、礁体类型、礁体形态、发育的规模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生长与发育受古地理、古环境、相对海平面升降、古隆起及造礁生物的兴衰多方面控制。

  • 标签: 大南盘江 含油气性 生物礁 泥盆系-二叠系 控制因素
  • 简介:通过对武汉中地数码公司推出的新一代MAPGIS7-IMSSOA平台功能进行了充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次开发。详细介绍了该平台次开发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WebService、Ajax技术、HTML语言、CSS样表、JAVAScript脚本语言、DOM模型、VML语言、XML语言、JSP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并且应用这些技术方法在MAPGIS7-IMSSOA平台的基础上次开发出了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开发的示例。

  • 标签: MAPGIS7-IMS SOA 二次开发 应用
  • 简介:川东地区叠系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茅口组上段及吴家坪组,夹于石灰岩层间或层内。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薄片鉴定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对广元长江沟、旺苍双汇、宣汉立石河和巫溪尖山的叠系硅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硅质来源,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硅岩形态多样、分布不均,硅岩中见残余的石灰岩;硅质成分主要为玉髓及微晶石英、灰质硅岩中玉髓"侵入"方解石、相邻石灰岩中少量生屑被硅化。硅岩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52.79%~99.21%,平均为85.18%),Fe/Ti值、(Fe+Mn)/Ti值及Al/(Al+Fe+Mn)值反映其形成与热水活动有关;硅岩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差异明显,Co/Ni值与Th/U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LREE/HREE值低,δEu值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叠系硅岩为交代成因,硅质以热水来源为主,玄武岩淋滤及上升流提供了部分硅质。复合来源的硅质通过同生断裂、表层淋滤及上升流进入碳酸盐沉积物中,在不同的成岩阶段交代碳酸盐沉积物(岩),形成了顺层面或层内分布的结核状、条带状及团块状硅岩。

  • 标签: 硅岩 硅质来源 地球化学特征 二叠系 四川省
  • 简介:《国家一、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和GB12897-91)对建立一、等水准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等环节做出了规定。从这些规定出发,对新、旧规范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进而说明新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今后水准测量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指引和技术支持。

  • 标签: 一、二等水准测量 规范 数字水准仪 GPS接收机
  • 简介:利用各县(市、区)提供的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经综合取舍、图像跟踪、矢量数据处理与图面编辑,进而得到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苓文分步骤介绍基于调的1:10万比例尺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 标签: 土地利用现状图 ARCGIS 二调
  • 简介:2012年,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全国优秀测绘期评选活动中,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主办的《海洋测绘》荣获“第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提名奖”。

  • 标签: 海洋测绘 期刊 评选活动 测绘学会 研究所
  • 简介:近日,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全国优秀测绘期评选活动中,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主办的《海洋测绘》荣获"第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提名奖"。近年来,《海洋测绘》作为展示我国海洋测绘事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平台和窗口,一直致力于海洋测绘技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跟踪报道,学术水平、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我国海洋测绘事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肯定。

  • 标签: 海洋测绘 期刊 测绘事业 核心竞争力 评选活动 测绘学会
  • 简介:在对野外露头和钻孔资料分析基础之上,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滇东南地区晚叠世吴家坪早期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编图,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吴家坪早期研究区西部为康滇古陆,西南部为屏马—越北古陆,沉积相带自南西向北东展布,依次为沼泽—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和局限浅海;(2)康滇古陆与屏马—越北古陆共同为研究区提供物源;(3)天生桥地区在晚叠世吴家坪早期沉积厚度较大,构成盆地的沉积中心;(4)盆地中心位于研究区的东北部,水体较深;(5)滇东南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于潮下带和局限浅海上部,该相带发育的地区应是今后滇东南地区的主要找矿远景区。

  • 标签: 滇东南 晚二叠世 吴家坪早期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
  • 简介:利用川西新场地区常规测井、能谱测井、电成像测井及野外露头资料,对沉积环境、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须段沉积环境为弱水动力条件下的还原环境;系统地利用电成像测井技术识别出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冲刷面、变形层理等沉积构造;而且在交错层理识别的基础上,深化了古水流方向认识,认为须段古水流方向具有由北向南的趋势,反映了物源来自北部。

  • 标签: 电成像测井 测井相 沉积构造 须家河组 川西地区
  • 简介:VSP资料通常提供地震成像分辨率要高于由地面地震资料提供的成像分辨率。但由于井中检波器的数量相对于地面来说比较有限,采集孔径窄,CDP覆盖次数较低,由2DWVSP(变井源距垂直地震剖面)或3DVSP资料得到的VSP偏移成像常常含有很强的偏移假象、

  • 标签: 资料处理 VSP 偏移 最小二乘平滑法 去噪
  • 简介:针对玛东2井区源边一不整合—斜坡的地质特点,综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对玛东2斜坡区叠系不整合面进行了识别,以不整合面为框架,建立了研究区地层结构模式。在此模式下对已发现油藏进行了再认识,分析了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不整合面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叠系存在5期不整合面,两种不整合面类型;不整合面不仅控制了地层结构、接触关系、展布特征和圈闭类型,还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最终控制油气的富集;玛东2井区油藏为地层超覆油藏,为源边-不整合-斜坡成藏模式。

  • 标签: 玛东2斜坡区 不整合面 地层结构 油气成藏 地层起覆构造
  • 简介:石漠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次实验以甘洛县为研究对象,运用NDVI像元分模型结合3S手段,提取出了石漠化区域,并进行了等级划分。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的提取,为石漠化研究及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石漠化 NDVI像元二分模型 裸岩率 TM影像
  • 简介:根据GFE(L)1型次测风雷达测角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时应遵循的逻辑关系,将其功能电路归纳成相对独立的6个单元电路。按控制信号流程与单元电路的关系列出故障分析步骤,结合各单元电路关键点参数,能较快地定位故障元件。最后,列举了典型的故障实例,并介绍了维修方法和建议。

  • 标签: L波段 测风雷达 测角系统 故障处理
  • 简介:全国第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2009年完成,安徽省于2008年4月率先启动了芜湖县的试点工作,并自行购买了ALOS1B1级数据制作DOM,套合上矢量的原始土地利用现状图,以便于外业调绘的全面开展。下面,是笔者对利用ALOS1B1级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外业调绘用图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此方法易于

  • 标签: ALOS1B1遥感卫星 数字正射影像(DOM) ERDAS9.2 第二次土地调查 外业调绘用图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