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如今各类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混凝土性能的改善与送工艺的提高使送混凝土应用正日趋扩大,这不但标志着送混凝土技术正进入一个全速发展的时代,还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套成熟的送混凝土技术。使用工作性好坍落度小的混凝土拌合物是提供这项技术水平的关键一步。如今许多水泥生产厂家在生产中为追求早期强度,往往会过多地提高铝酸三钙、硅酸三钙的含量与水泥粉磨细度。同时不同厂家生产的送混凝土中所掺入的化学外加剂成分也是存在不同的。

  • 标签: 泵送混凝土 坍落度 混凝土拌合物 和易性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各地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但西部地区条件有限,几乎都只能以山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山砂有棱角分明,片状颗粒多,含粉不稳定,含泥量高等特点,如何利用现有原材料配制出超高送山砂混凝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山砂 级配 和易性 超高泵送
  • 简介:摘要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混凝土的整体质量,用混凝土输送混凝土拌合物,可一次连续完成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并可连续浇筑,因而具有效率高、劳动力省的优点。但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由于其大流动性、大砂率及较高的水泥用量,也出现了混凝土表面易产生裂缝、混凝土收缩值较大等同题,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以下从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施工操作的要求等方面,提出解决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一些做法,以及对送混凝土裂缝处理的一些方法。

  • 标签: 泵送混凝土 质量控制 裂缝 拌合物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关心,这就致使城市市政规划设计已经快速进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因此,本文就此为线索,概述了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念,分析了现阶段市政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城市规划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市政工程 可持续发展 规划设计 存在问题 发展措施
  • 简介: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min之间,平均为65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390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 标签: 河西走廊 大风日 持续时间 气候特征
  • 简介:国土资源部在完成全国油气、煤炭、铁、金、钾盐等22种重要矿产和1.4万多座矿山的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的外业调查、数据审核和实地核查工作后,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重要矿产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持续向好。其中煤炭矿山约8200个,金属、非金属矿山约5700个。调查评价结果基本代表了我国主要矿种的“三率”和采选技术现状,反映出3个主要特点:

  • 标签: 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山 国土资源部 开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 综合利用率
  • 简介:摘要本文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出发,阐述了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设计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对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小城镇建设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
  • 简介:浅层地温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受到欧洲和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起步较晚,总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介绍了浅层地温能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在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不同气候、地质条件下的适宜性;关键技术的限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市场和管理问题等。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 标签: 浅层地温能 地源热泵 可持续 开发利用
  • 简介: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首先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以及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水利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6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大雾湿层厚度及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的出现,而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的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 标签: 持续性大雾 垂直结构 动力结构 机制
  • 简介:1概况应智利国家灌溉委员会(CNR:ComisionNacionaldeRiego(西班牙文))的邀请,2013年7月3—14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姚展予研究员赴智利参加第3届国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the11IInternationalWaterSustainabilitySummit),并做大会特邀报告。会后访问了智利国家灌溉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及其人工增雨项目外场基地,与有关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高峰论坛 学术交流 水资源 智利 国际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