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分析我省中北部1997年4~6月强对流(≥45dBz)资料,发现我省中北部强对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成源及一定的移动路径等特征,这些特征可成为强对流天气预测之依据。

  • 标签: 强对流回波 地理分布 特征
  • 简介:文章利用2008-2010年近3a夏季强对流天气的观测资料以及雷达回波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初步总结了我市强对流天气的分布情况、雷达回波特征指标阈值及其对应的天气类型,旨在为预报员做短时临近预报时能更加客观定量及精细化而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强对流 雷达回波 天气类型
  • 简介: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中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冰雹、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强风暴的演变可归为"逗点—‘人’字形—螺旋形"3个回波阶段,相应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和辐合区。冰雹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超过65dBz6,0dBz回波顶高为5.5km,65dBz回波顶高为3.0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增至70kg·m^-2。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达60dBz,55dBz回波顶高为3.7km6,0dBz回波顶高为2.2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至55kg·m^-2。Doppler雷达产品对冰雹、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标签: 逗点回波 “人”字形回波 螺旋形回波 逆风区 中气旋 辐合区
  • 简介:通过对4月5日和7日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对比分析,以及南昌WSR-98D产品中的组合反射率(CR)、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SRM)等产品的分析,得出江西省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的有利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及多谱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 标签: 天气形势 物理量 多普勒天气雷达
  • 简介:1995年是江西省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特别是6月份的连续暴雨过程,是解放以来罕见的,给赣北赣中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5年也是冰雹和雷雨大风出现较多的年份之一.在这样的重灾之年,雷达对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进行了严密的监视,为作好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本文仅就省台雷达站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做一简要评述.1雷达对强对流天气的探测1.1雷达站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的工作范围受雷达探测能力的限制,雷达站制作预报只能考虑距雷达站200公里以内的区域,即平时所说赣北赣中.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短时预报 雷达回波 雷雨大风 强降水 江西省
  • 简介:通过对1994年7月14日合作地区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能量特征分析表明,冷空气的扰动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本站整层变能较大,400hPa以下出现△T_σ24≥8.0℃,500hPa关键区内有高能舌,700hPa有东南急流,行星边界层存在逆温层等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能量特征 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临夏州气象台实时常规资料,分析了1989年7月20日积石山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触发机制、热力和动力条件及地形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提高本州临近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有一些帮助。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地形作用 环流形势 触发机制 预报水平 动力条件
  • 简介:嵊县地处丘陵山区,每年春夏季节,冰雹、强雷雨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经普查、嵊县3~8月强对流发生的气候概率达到4.5%。由于强对流天气发生范围小,突发性大,预报难度很大,目前强对流预报准确率远远低于省定灾害性天气指标。物理量因子意义明确,能以定量形式较准确地描述大气的运动,能量和稳定度,但由于其计算复杂,工作量大,在目前县级气象站还难以普遍大量应用。为此我们采取台站结合的办法,县站组织力量对全县强对流的时空分布,源地及移动规律等作详细的调查分析,市台利用已有的技术力量、工具和设备建立一套县站强对流预报工具,再编制成较简单的业务预报程序,在PC—1500机上实施预报,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业务预报 气候概率 预报难度 预报准确率 锋区
  • 简介:本文利用1982-1993年6月份赣南17个县(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及天气形势特征,为准确预报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报模型。

  • 标签: 强对流 天气分型 预报
  • 简介:引言在浙江省,秋季是强对流天气的少发季节,而1993年9月17日傍晚至18日凌晨在浙北地区出现了6个站的雷雨大风和8个站的暴雨天气过程,在9月中旬末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历史上亦属少见。本文应用常规气象资料着重从预报角度进行分析,发观本次过程有如下特点:1.强对流天气与低层辐合中心相关,低层辐合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的指标。2.中低层冷空气是浙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3.中尺度系统活跃。

  • 标签: 强对流天气预报 天气过程分析 低层辐合 中尺度系统 浙北地区 辐合中心
  • 简介:盛夏8月是冰雹、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月,其中雷雨大风占全年大风的32%.1965~1993年8月,测站观测记录到冰雹一次、强降水6次,雷雨大风9次.除一次强降水出现在9~10时外,其余15次强对流天气集中出现在15时30分~21时.1986年开展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以来,先后出现4次雷雨大风和一次冰雹,这5次强对流天气均未提前半小时报出,准确率为0.日常业务中,预报员仅凭经验和临近天气实况来制作预报,从未形成客观定量的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方法.现以1965~1991年为资料样本,在地区气象台8月强对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短时预报 雷雨大风 强降水 预报指标 预报方法
  • 简介:在对当日环流特征进行形势分型的基础上建立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方程,然后利用14时中尺度地面要素场确定强对流天气落区,再根据单站要素特征建立各站的落点预报方程,最后利用713雷达跟踪,修正落点,从而制作全区1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历史检验及试报,实报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落点 短时预报
  • 简介:强对流天气,有其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更有其特定的地域性.本文介绍的预报方法.是建立在天气形势分型的基础上,根据地台指导预报,结合单站要素特征而制作的.该方法选取样本1965~1991年,历史拟合率18/19,概括率18/18.1992、1993年试报,1994年正式投入业务使用,无空报和漏报.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天气形势 指导预报 单站要素特征 预报方法 历史拟合率
  • 简介: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3月2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并对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过程和体会加以总结,以便为以后使用该雷达探测灾害性天气提供相关参考.

  • 标签: 多普勒 天气雷达 探测 强对流 初探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4日山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风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14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和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是抬升机制。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低层水汽充沛及湿层厚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假相当位温差(△θse)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较低的融化层高度、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是大冰雹的发生指标。抬升凝结高度低、P_(WV)较大等对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3)垂直风切变较大,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远大于风暴移动速度,致使超级单体持续时间长,并具有高悬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倒"V"型缺口、中层径向辐合、中气旋、"钩"状回波和三体散射等回波特征;(4)降雹发生在Z_(max)大值期、VIL和DVIL最大时段、HGT增高期。中气旋厚度、最大切变和持续时间与天气的强烈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超级单体 垂直风切变 风暴特征 风暴承载层平均风 融化层高度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拼图产品等,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13年5月22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河套地区正涡度平流的持续输送是500hPa切断涡旋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低层冷平流沿其前方输入,后部有更强的暖平流输入,使涡旋不断加深发展,在其附近激发孤立对流云团,孤立云团上空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其上空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孤立对流云团得以维持和发展,其间形成的γ-中尺度和α-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而地面海上高压后部水汽的持续加强和高空脊前干空气南侵,产生明显干锋生作用,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显示,此次强对流过程是由单体回波发展合并加强造成的,这些单体回波的演变经历了“单体—加强合并—带状回波—弓形回波—减弱消亡”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2个阶段,其回波面积、强度、移动速度不同,造成强对流天气特征差异明显。此次强对流天气存在3种类型,其温湿廓线结构及环境参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判断强对流天气类型的指标。

  • 标签: 区域强对流 孤立云团 干锋生 温湿廓线 环境参数
  • 简介: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雹持续时间为0—10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的龙卷持续时间为5—20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mm/h。

  • 标签: 强对流性天气 冰雹 龙卷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雨 气候特征
  • 简介:在北京"7.18"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启动、发展方式较为复杂,造成对流系统发展多样性特征的机制也存在差别。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和局地层结不稳定结构都表明,此次局地强天气的发生有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高分辨率中尺度观测的分析表明,怀柔—密云地区存在孤立发展的对流系统,最终发展为多单体雷暴群;而在北京西南部线状对流的不连续传播发展特征十分显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活动对北京东北部怀柔—密云地区对流系统的启动起了关键作用;在环境场与对流的相互作用机制下,北京西南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传播与重力波活动有密切关系。对流系统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演变的多样性特征,体现了起支配作用的物理机制的差异。

  • 标签: 局地强对流 多样性 中尺度切变线 重力波
  • 简介:利用1960—2007年江西省87个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对江西冰雹、雷雨大风(风速≥17m/s)和强降水(雨强≥30mm/h)3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3.7、181.4、123.8站次。冰雹和雷雨大风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冰雹站次峰值在3—4月,占总数的79.1%。雷雨大风站次有2个峰值,分别在7—8月和4—5月,占总数的44.3%和31.7%,且4月全省10站以上的大范围雷雨大风日数最多。自1990年以后,冰雹和雷雨大风呈逐年减少趋势。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数的70.3%,大范围短时强降水过程日数8月最多。在地理分布特征上,冰雹丘陵、山区多,平原少,赣东北最少,并有6个冰雹多发区;雷雨大风东多西少,平原和河谷或峡谷地区多山区少,赣西北最少,有5个雷雨大风多发区;短时强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有5个高值中心。

  • 标签: 强对流 地理分布 时间变化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