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可达性不仅与城市功能布局有关,由于城市中各类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其活动能力、社会属性均与可达性评价存在密切的联系。城市群体的活动能力不同导致所及的空间区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群体的社会属性不同也影响其活动范围,最终导致不同群体对城市可达性评价具有显著的差异。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城市不同群体的特征与城市可迭性的关系,构建面向不同群体的可达性评价模型方法,并尝试以漯河市不同群体为例,检验该方法的适用性,及探讨由于社会角色、收入、家庭状况等特征差异对其评价城市可达性的影响。面向群体的可达性评价方法对提高空间设施规划的人性化与多元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简介:城市避震疏散是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震救灾的关键,对地震发生期间避震疏散交通类型、特点及各相关系统展开研究,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及特点,探讨疏散交通与疏散空间、疏散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前人在避震疏散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补充,尝试性地建立起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包括了对避震疏散空间的服务覆盖、服务重复和服务质量等,避震疏散通道的通达性和可靠性,以及避震疏散空间与疏散通道相互配合的吻合情况和服务的薄弱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城市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避震疏散规划和震前预防、震中避难和震后救援等各项部署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本文围绕土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预决算差异展开研究,分析了预决算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其对项目管理的挑战。针对工程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策略。首先,强调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的重要性,其次,强调了加强项目进度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此外,建议建立健全的变更管理机制,优化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项目管理。最后,强调了成效评估与反思的重要性,提出了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通过这些控制策略的提出与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预决算差异,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为土建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简介:文章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甘肃省的12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度水平明显提高,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影响集约度水平的四个因素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主导因素由土地利用程度逐渐转变为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各因素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城市土地集约度的空间形态呈以嘉峪关市和金昌市—武威市和兰州市—庆阳市为中轴线的"三轴点"式格局分布。
简介:城市化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的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更加显著。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成为城市规划者的主要任务。西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中国城市形态.但是目前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尤其是中心市区的快速建设,导致城市景观退化,并且导致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为城市蔓延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合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和GIS技术评价西安中心市区的水域、林地.草地和农田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损益,通过网格划分的方式比较1988年和2008年经济价值的变化,选出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区域。最后.根据空间生态价值评价制订星形绿地概念规划,维持西安市中心市区合理的城市蔓延。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的需求也在急剧升高,因而变电站的建设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是,变电站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加以应对。本文以某项目220KV变电站和线路工程施工为例,研究探索在其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和体系。
简介:本文采用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得分作为测算对象,选择1987~2005年的数据对环渤海19个代表性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首次进行城市首位度,位序一规模法则,分形理论的分析计算,定量阐释了研究区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均衡程度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区域内城市间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均衡性不断增强,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环渤海地区城市首位分布不明显,首位城市的垄断力在不断下降:(3)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的空间分布由”单核心”向。三核心”转变,到2005年基本形成北京,大连、青岛的三角格局:(4)根据城市人居环境位序一规模曲线形状的变化,将环渤海所选城市划分成三类:人居环境较好型、人居环境一般型、人居环境较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