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针对草原生态领域数据规模大、数据结构复杂、空间数据挖掘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在草原生态领域的数据分析体系中的综合应用.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是以宏观尺度上的生态系统为对象,在充分研究草原“水、土、气、人、草、畜”等要素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相应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集成不同区域草原生态基础数据、生态修复技术与标准,综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3S”技术(GIS、GPS和RS)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把各种相关草原生态信息实现规范化采集与更新,实现生态基础数据、植物种质资源、生态修复技术等信息要素互通共享,可以为不同区域中草原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保护提供判断依据,进而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区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提供精准服务,以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简介:针对土默川平原地区苜蓿种植生产中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该地的和林盛乐园区及沙尔沁乡试验区,开展了配方施肥技术在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L.cv.CaoyuanNo.2)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采用“3414”施肥方案设计,以化肥做种肥,于生长第2年第1次刈割后追施混合的“水溶肥”和“菌肥”。通过对不同施肥水平下牧草产量的测定分析,探讨土默川地区苜蓿生长过程中适宜的施肥水平。结果表明,和林盛乐园区试验区每公顷施入尿素163kg和重过磷酸钙293.4kg时苜蓿干草产量最高,沙尔沁乡试验区每公顷施入163kg尿素与硫酸钾150kg时苜蓿干草产量最高。
简介:本文探讨了乌丹蒿幼苗在干旱环境中的抗旱特性,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方式研究盆内土壤含水量(40.0%、25.0%、15.0%和5.0%)对乌丹蒿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乌丹蒿苗期株高、茎粗、根长、生物量指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下降,4片、8片、12片真叶时期的CK组与HS组相比,株高分别下降3.39cm、6.25cm和10.72cm;茎粗依次降低0.57mm、0.41mm和0.42mm;根长降低0.55cm、1.27cm、1.15cm;总生物量分别降低1.65g、5.56g、6.43g;侧根数量和根冠比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其根冠比分别增加4.5%、5.57%、8.12%.叶片和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在处理初期均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后期大体上表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及根系酶活性均在12片真叶时期MS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72U/g·Fw、310.20U/g·Fw;162.53U/(gFw·min)、226.62U/(gFw·min);96.02U/(gFw·min)、144.69U/(gFw·min).
简介:对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所选育的5份材料;在干旱地区旱作条件下进行牧草生产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产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粉绿披碱草>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所有供试材料在建植后,其牧草产量年际变幅较大,无芒雀麦变异系数相对最大.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同时受生长季内的6~8月降水量的影响,但建植后则主要受生长年限的影响.就牧草适应性和稳产性而言,披碱草属的多叶老芒麦、粉绿披碱草最好;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次之,而无芒雀麦虽表现高产,但稳产性最差.因此,在5种供试材料中除无芒雀麦外其它材料对我省高寒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简介:简要介绍了优质高产饲草作物—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的来源、生态习性、优良性状、适口性、利用方法、适植范围及在栽培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在我省的种植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