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更好地防范口蹄疫,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引导专业户进行口蹄疫疫苗接种,有效地防止了口蹄疫发生。但应注意免疫注射所引起不良反应。如某猪场注射口蹄灭活苗佐剂苗时,出现严重反应:猪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拒食、背部、耳朵充血,颤抖,造成休克等症状。经市兽医防疫检疫站人员到场指导,救治使猪只恢复正常,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口蹄疫灭活苗 过敏反应 症状 紧急处理
  • 简介:消化不良,又称胃肠卡他,是消化器官机能受到扰乱,致使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多由冷天喂热食或忽冷忽热,饲喂发霉变质饲料,误食有毒食物等而引起发病。病猪精神不振,不食或少食,喜饮冷水,口臭而有舌苔;

  • 标签: 消化不良 病猪 技法 防治 胃肠卡他 消化器官
  • 简介:大豆抗原蛋白可引起仔猪发生过敏反应,本文对大豆抗原结构,对仔猪影响及其降低免疫反应途径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大豆抗原 仔猪 过敏反应
  • 简介:由于有较高突变率和强毒株出现。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很难控制。本研究旨在分析感染欧洲亚型-3(Lena)、亚型-1(BelgiumA)和Lelystad—TerHu—urne(LV)这三个毒株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试验将猪分为PBS对照组3个接种毒株组,共4组,每组各16头。为了研究猪感染PRRSV后免疫能力。分别在接种毒株后7天和21天,用伪狂犬病疫苗(ADV)免疫每组中4头猪。Lena株感染组出现了发烧和典型临床症状,

  • 标签: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感染试验 免疫反应 强毒株 欧洲 毒力
  • 简介:养猪生产中,母猪产后乳、少乳现象十分普遍,几乎可以占到整个猪群10%~20%,甚至更高,经常发生于产后至断奶整个泌乳期内。生产中造成仔猪死亡因素很大程度上母猪乳汁不足有关,

  • 标签: 产后母猪 产后无乳 防治 原因 养猪生产 仔猪死亡
  • 简介:目前高死亡猪腹泻病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生,尤其是南方地区流行更为严重,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2012年2月湖南永州某规模猪场暴发高死亡猪腹泻病诊治情况。

  • 标签: 猪腹泻病 高死亡率 诊断 治疗
  • 简介:美国和加拿大养猪生产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是因为两国饲料谷物之类原料价格联系紧密,另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有大量断奶仔猪运到美国进行肥育和屠宰。许多加拿大生产者甚至愿意在美国猪场里保留仔猪所有权。这说明如今“最佳”生产系统必须要考虑到汇率变化造成财务风险。

  • 标签: 生产系统 最优化 断奶仔猪 加拿大 养猪生产 原料价格
  • 简介:母猪管理好坏养猪效益密切相关,母猪生产力直接反映生猪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母猪管理要从母猪生产数据抓起.真实全面的数据记录是猪场实现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重要工作。养猪者应重视母猪数据记录、分析管理使用。

  • 标签: 母猪 生产数据 记录 分析 使用
  • 简介:鹅是食草禽,鹅肉是理想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营养健康食品,含钙、磷、钾、钠等十多种微量元素。鹅肉200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之一。那么,鹅肉其营养成分有哪些呢?1鹅肉营养成分据测定,鹅肉蛋白质含量比鸭肉、鸡肉、牛肉、猪肉都高,赖氨酸含量比肉仔鸡高。鹅肉含人体必需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并且脂肪含量很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据实验室测定,每公斤鹅肉所含营养素为:热量2510.0kcal、蛋白质179.0g、脂肪199.0g,为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740.0mg、维生素A420.0μg、硫胺素0.7mg、核黄素2.3mg、尼克酸49.0mg、维生素E2.2mg、钙40.0mg、

  • 标签: 营养成分 鹅肉 不饱和脂肪酸 联合国粮农组织 实验室测定 低胆固醇
  • 简介:1临床应用1.1母猪难产时催产素应用1.1.1若母猪因紧张或应激造成难产,则体外注射催产素用处不大,因为它只能很少量地到达子宫,平滑肌不能对它产生回应。保证分娩舍安静是使母猪顺利生产最好方法,这会产生最佳效果。

  • 标签: 临床应用 猪繁殖 母猪难产 催产素 平滑肌 分娩舍
  • 简介:日前,台湾大成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抗反刍饲料厂,正式银川建成投产。该公司荷兰研究所联手研发宁夏牛羊特定“定制”饲料,以提高该区牛羊品质.同时国内首推包装饲料配送体系.实行饲料可溯源系统,确保饲料安全.

  • 标签: 配送体系 饲料厂 包装 国内 宁夏 饲料安全
  • 简介:猪痢疾俗称猪血痢,是一种以黏液出血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猪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带菌很高,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有的母猪虽无症状,但其粪中本菌仍可引起哺乳仔猪感染并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

  • 标签: 痢疾 密螺旋体 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