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2年10月14日北京园林学会在北京市植物园举办学术报告会,邀请澳大利亚风景园艺学会主席,风景园林师尼尔·考克里先生作"2000年悉尼奥运会景观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学术报告。北京市园林局所属有关单位,各区园林局、各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和有关大学风景园林设计等单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和有关园林科技人员146人参加了报告会。尼尔先生从悉尼2000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到建设以及为奥运会后的设施空间应用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他指出奥运会组委会组建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因此,在悉尼奥运会组委会中成立了由园林园艺理事会主席、风景园林学科的教授、园林等方面专家咨询小组,以体育设施建设空间景观开发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抓住奥运会建设机遇,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注意对本地自然景观保
简介: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北京园林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礼堂举办园林学术报告会。70多个会员单位300余名会员参加。北京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园林科研所技术顾问陈自新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及有关技术对策探讨》的学术报告。陈教授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用翔实的材料和调研成果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及有关技术对策,受到了与会同行的好评。陈教授首先论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背景和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向城郊一体的大范围的园林绿化建设方向发展;从管理体制上已初步形成社会办园林,园林社会化的发展格局和在现阶段城市郊区已出现园林和农林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
简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这一举措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种认识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自2005年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已经连续主办了4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历次会议都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定于2013年7月联合国际木文化学会、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呼伦贝尔学院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召开第五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的具体情况通知如下。
简介: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首先,我谨代表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林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和我国林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一、林业在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保护生态系统,维护其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尤其在防灾减灾中具有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森林在保持水土方面作用巨大。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三者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水土流失是破坏森林后导致的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森林是土壤重要的成土因素和最有效的保护层,失去森林就意味着失去肥沃的土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森林的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根系层,能够有效地截流降水、增加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保持水土。据测定,在降雨340mm的情况下,每公顷林地的土壤冲刷量仅为60kg,而裸地高达6750kg,土壤流失量比有林地高出110倍。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
简介:“环境悬崖”是指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凶险境况和继续下行的悲惨境遇,表征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程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如临环境深渊.面对“环境悬崖”,除了发出“生态启蒙”的思想呐喊,应积极寻求化解之策,诸多学者竭力从西方寻找化解之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但蕴含着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有用来指导人类克服当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其内在的精神和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价值理念以天人合一为诉求,并有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其中的“天道”与“人道”、万物平等、“道”与“技”和“圣王之制”等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生态思想,体现出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1)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充分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主张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整个宇宙系统的生命,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具有超越历史的普遍适用性和恒久价值;(3)把技术放在理论和道德的原则驾驭之下,认为理论高于技术,主张“好于道”则“进于技”,把技术置于原则驾驭之下;(4)通过“圣王之制”来保护生态作物的生长,用法律来调节自然资源再生能力与人类向自然攫取的矛盾.“圣王之制”是“古之训”“思之理”“机之制”,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也体现出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这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影响到了生活实践,形成“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伦理道德,也体现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天赋人责”的自觉秉持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