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环境美德伦理学是近年来在环境伦理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和研究热点,它在摆脱或规避传统环境伦理学理论局限和困境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向质疑和批评.概括起来,这些质疑和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环境美德在环境保护的实践层面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性;其二,环境美德在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效力上的局限性;其三,环境美德伦理学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环境美德伦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求对这些质疑和批评予以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积极充分的回应.首先,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重心和使命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伦理依据和道德理由,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为环境保护提供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已经超出其能力范围.其次,环境美德伦理学对于人类环境美德的关注和重视是从根本上抓住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对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最后,环境美德伦理学从根本上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将环境保护纳入人类对自身德性的至善追求之中,而并非将其视为某种利益的实现途径.而且“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划分方式本身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的产物,是应当被摒弃的.环境美德伦理学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理论立场,是实现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统一的理论表达和尝试,它与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无关.
简介: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是国家为治理生态而采取的植被恢复措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完善两个问题。一、在自然保护区内应采取自然恢复方式自然恢复就是无需人工协助,只是依靠自然演替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内,应通过迁移人口,充分利用自然力恢复天然植被。1.天然植被具有很多优点。雨季贮存大量水分,降低洪水期河水流量,旱季逐渐放出,增加旱季的河水流量;具有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具有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营养循环完整,可不断改良土壤营养状况;具备优胜劣汰、自我平衡、相互维系、自然演化、自我更新、适应相应地貌、气候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天然植被是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过程完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2.充分利用自然力,能够自然恢复天然植被。自然保护区内无立木林地多为斑点状,生态系统退化没有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这些地方加强管护,实施严格的封禁,假以时日,是完全可以恢复的。3.迁移人口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保护区内大多农业条件较差,粮食单产低,人均需要耕种较大面积的土地才能生存。对这些农民实行迁移,由政府组织在本县或邻县就近安置,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安定,减少自然保护...
简介:社会生态学研究存在两个主要谱系。对社会生态学两个主要谱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在有机整体世界观、肯定理性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分析生态问题的社会视角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理论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理论定位、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三个方面的区别。两个谱系的一致性与区别对展望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和推动中国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