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参种植业,是我省东部山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人参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参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经过市场疲软,价格骤跌,产品滞销,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后,1995年走出低谷,价格开始回升。参区的人参收入增加,人参产业重新出现了好的势头。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今后发展人参种植业的重点,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走人参产业化之路,不应单纯停留在开发新面积上,而应着眼于搞好区域规划,实行科学种植,采用新技术,增加单位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搞好人参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科技含量,开拓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搞活市场,推动参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参业产业化的内涵
简介:人参主产于我国,为东北“三宝”之首,驰名中外。人参中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重要保健医疗功效和营养成份,是名贵药食同源植物。我国明代以前山参蕴藏量十分丰富。至清代,因保护措施不力,掠夺性采挖,山参资源破坏严重,山参供不应求。于清代末年始现伐林栽参。解放后,人参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人参作为主要致富经济作物栽培,仅吉林省自1980年至1988年,栽培面积增加近4倍,产量增加5倍多。由于人参产量的剧增,供大于求,导致参价暴跌,使人参生产陷于空前未有的困境。为使参业生产尽快走出低谷,研究和探讨我国参业发展战略,对促进参业发展,当有重要现实和经济意义。
简介:长白山区人参种植经历了从无肥到有肥、从有机肥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发展阶段。随着其它栽培措施的不断改进,人参单产有很大提高,人参施肥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有些参户企图通过增加施肥量来提高产量,结果事与愿违。如大量施用磷酸二铵,既做底肥又做追肥每平方米用量高达200g以上,造成土壤磷素过剩,养分间比例严重失调,人参病害加重,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目前,人参生产主要凭经验施肥,有很大盲目性,施肥品种较单一,只重视氮、磷肥(即磷酸二铵),忽视钾肥和中、微量营养元素的投入,施肥量偏大,施肥方法不当。因此,经验性的人参施肥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参业的要求。而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施肥技术体系,以协调人参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与床土供肥的矛盾,最大限度发挥床土的生产潜力,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测土施肥技术在我省参业生产上的研究应用做如下解析。
简介:对山药栽子和零余子所产的山药和二代零余子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由栽子繁殖的山药单根鲜重多分布在550—850g之间,平均鲜重为725g;由零余子繁殖的山药单根鲜重多分布在50~200g之间。平均鲜重为148g。栽子繁殖的山药产量明显优于零余子繁殖的块茎产量,且以零余子为繁殖材料的山药不宜作为商品薯出售,可作为来年的种薯使用;2由栽子繁殖的二代零余子粒径为1.4~2.7cm.且籽粒饱满光滑无病虫害,可作为来年播种材料;由零余子繁殖的二代零余子12%粒径为1.4~2.2cm,可直接作为播种材料,46%的零余子粒径为1.1~1.4cm,需要进一步选育;42%粒径为0.5—1.1dm,需淘汰。
简介:80年代以来,我国规模引种西洋参至今约20年,种植面积近4000多亩,形成华北、东北、西北3大产区及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小规模零星种植的崭新局面。目前无论在生产规模以及科研水平均跨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在基层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就规模生产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和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敬请国内同仁不吝施教。1西洋参品种的纯化和质量稳定很有必要人参类植物芽胞的形态通常是药商辨别鲜根品种的主要依据,果柄和叶柄相对长度也是参类植物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近年在我国北方一些参场考察调研过程发现,国产西洋参(包括当代进口种子)的芽胞种型有较大的分化。1997年在黑龙江省五常、依兰等地考察过程也充分证实这一点。据资料记载在北美西洋参有3种明显区别的地区性变种。所谓北部变种是长有绿色的叶柄和成丛的芽胞;南部变种其茎和叶柄下部带有紫色,子头一般较大,并含较多浆果种子;而西部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