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研究灵芝液体菌种的培养时间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以及菌丝量、胞外粗多糖量及pH值随发酵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6d的液体菌种最佳,发酵7d发酵液中的菌丝量最大,pH值最低。

  • 标签: 灵芝 液体发酵 培养时间
  • 简介:主要分析了牛乳的常见加热处理方法及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标签: 牛乳 加热处理 变化
  • 简介:以兴仁薏仁米为试材,采用厚度为0.08mm的PE自封袋包装,研究其在温度4~24℃、相对湿度74%~86%储藏条件下感官、理化、微生物、菌落总数、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含量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薏仁米色泽逐渐变暗变黄,储藏60d时开始出现哈败味,形态变化从储藏120d开始,时间越长薏仁米长虫现象越明显,劣变及哈败味越严重;薏仁米在储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脂肪酸值、过氧化值和菌落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之对应的薏仁米长虫、劣变及哈败味越严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从薏仁米储藏期间感官及理化性质变化,结合挥发性物质与理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薏仁米储藏过程中的陈化主要与醇类、酯类物质的氧化、分解,醛类、酸类物质的形成相关,也与脂类氧化降解密切相关。脂肪酸值与过氧化值可作为判断薏仁米陈化的主要指标。

  • 标签: 薏仁米 陈化机理 品质变化 储藏
  • 简介:为进一步揭示虾类的腐败机理,以养殖南美白对虾和海捕鹰爪虾为研究对象,对其贮藏过程中细菌总数(APC)和细菌菌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南美白对虾和海捕鹰爪虾的初始细菌总数分别为4.20Log10CFU·g-1和3.60Log10CFU·g-1,南美白对虾的初始细菌总数明显高于鹰爪虾(P〈0.05);贮藏过程中两种对虾细菌总数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在第4天达到106CFU·g-1的货架期上限水平。在南美白对虾初始菌相中,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其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Aeromonas(气单胞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和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分别占26%、21%和10%;在鹰爪虾初始菌相中,也是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其中Pseudomonas、Aeromonas和Shewanella(希瓦氏菌)比例较高,分别占28%、16%和12%。在贮藏过程中,两种对虾细菌菌相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南美白对虾的优势腐败菌为Pseudomonas和Aeromonas,而鹰爪虾的优势腐败菌为Pseudomonas和Shewanella。

  • 标签: 对虾 冷贮 细菌总数 细菌菌相
  • 简介:介绍了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呼吸作用、乙烯释放量、细胞壁超微结构和组分变化,以及与果实软化有关的细胞壁酶的活性变化。多数果实软化是由于细胞壁的破坏,细胞中的果胶溶液化,纤维素解体等。与果实软化相关较为密切的4种细胞壁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β-半乳糖苷酶(β-Gal)、纤维素酶(Cx)和果胶甲酯酶(PME)。为深入研究果实软化机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果实 软化 呼吸作用 细胞壁
  • 简介:为了探究油炸食品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和脆性变化及其对油炸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方便面、锅巴、麻花和薯片等油炸食品为试验材料,通过Schall法(60℃),每隔3d测定1次水分含量和硬度,并观察油炸食品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油炸食品水分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变化范围为4.78%-1.28%;脆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不同食品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92.79~15373.42g。同时,油炸食品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减小、硬度增大,食品变脆。

  • 标签: 油炸食品 贮藏过程 水分含量 脆性
  • 简介:研究了燕麦汁饮料生产过程中的HACCP质量控制体系,分析各工艺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和监测纠偏措施。在提出燕麦汁饮料生产工艺的同时建立了HACCP计划,可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 标签: 燕麦 饮料 HACCP 关键控制点
  • 简介:为提高豆腐的品质及稳定性,实现豆腐酸浆点浆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通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豆浆、黄浆水、自然酸化得到的酸浆中乳酸、草酸、酒石酸等10种有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浆水的自然酸化过程中乳酸、醋酸增加幅度最大,丙酮酸、苹果酸、柠檬酸、富马酸等4种有机酸的含量有所降低,其他有机酸含量基本不变。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变化可能与产酸微生物参与有关。

  • 标签: 豆腐 高效液相色谱法 黄浆水 酸浆 有机酸
  • 简介:以宁夏枸杞为原料,在65、70、80℃、相对湿度65%条件下,研究了枸杞干制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结果表明,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是美拉德反应的两种反应物,根据非酶褐变的特点,在不同温度下两种物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确定枸杞热风干制后期有美拉德反应存在,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美拉德反应的发生;通过人为条件诱导枸杞发生美拉德反应,以枸杞色差值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变化验证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枸杞 非酶促褐变 美拉德反应
  • 简介:以宁夏某设施蔬菜基地的辣椒为研究对象,对在12℃和20℃两个不同贮藏温度下辣椒病害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试验从辣椒的果柄、果蒂和果身部分进行取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最终分别从2个不同贮藏温度的辣椒上分离出潜伏菌9株和8株,并对最典型的4株潜伏侵染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潜伏菌分别为根霉属(Rhizopus),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腐霉属(Fythium),欧文氏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carotovora)。

  • 标签: 辣椒 采后贮藏 潜伏菌 分离鉴定
  • 简介:为有效控制新鲜葛根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酶促褐变,研究了新鲜葛根中多酚氧化酶(PP0)的部分酶学性质,包括PPO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热稳定性等,以及不同化学抑制剂对PPO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葛根PPO的最适pH值为4.4,最适温度为55℃;在90~100℃下热处理1-3min,可使该酶基本失活,质量分数1.5%的氯化钠,0.75%的柠檬酸和0.3%的氯化钙配成的复合护色液,对葛根PPO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加工过程中,采用复合护色液对切分成型后的葛根半成品进行护色处理,可使其维持原有组织的洁白色泽。

  • 标签: 葛根 多酚氧化酶 褐变 抑制剂
  • 简介:研究屠宰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数量与各品质指标变化的关系,并对剥皮与烫毛两条生产线控制前后的初始微生物与各品质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冷却肉的品质变化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程度紧密相关,当微生物数量达到108CFU/g时产品已经开始腐败;采用控制措施显著地减少了初始微生物数量,使得冷却肉的保鲜期(0~4℃条件贮藏)延长3~4d。

  • 标签: 屠宰过程 微生物污染 冷却肉 品质
  • 简介:采用质构仪结合感官评定的方法,研究4种草木灰浸出液在传统米线制作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获得的米线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添/JuT草木灰浸出液的湿米线,其韧性和弹性明显加强、黏性下降,保质期显著延长;其中,以黄豆杆灰组最为明显,茶树枝灰与柃木灰其次,稻杆灰效果最弱。

  • 标签: 草木灰 米线 质构 感官评定
  • 简介:本文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rs)对于由青霉菌均引起的枣果青霉病以及枣果采后衰老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5μm的油菜素内酯即可抑制青霉病的发展,并可提高几种抗性酶的活性,如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然而,油莱素内酯对于离体青霉菌并没有直接的抑制活性,油莱素内酯可通过减少乙烯生成及提高枣果品质来显著延缓其采后衰老。

  • 标签: 油菜素内酯 采后衰老 枣果 贮藏过程 苯丙氨酸解氨酶 病害
  • 简介:苹果汁是大众喜爱的一种饮品,然而在传统苹果汁的加工过程中,高温浓缩工序往往会对其中的营养成分造成很大的破坏。以苹果汁中的抗氧化成分包括V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不同温度下浓缩果汁过程中各物质含量及酶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将苹果汁的总干物从12%浓缩至40%的过程中,采用40℃进行真空浓缩,VC,SOD和CAT损失率仅为8.4%,5.6%和7.7%;随着浓缩温度的升高,3种抗氧化成分的损失率也快速增加,在60℃条件下,其损失率分别高达95.2%,56.8%和75.1%;而当浓缩温度超过80℃时,果汁的抗氧化能力几乎消失殆尽。该研究结果为采用真空浓缩技术进行浓缩苹果汁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膜分离技术浓缩苹果汁提供了技术依据。

  • 标签: 苹果汁 真空浓缩 抗氧化
  • 简介:研究了苹果浆的欧姆加热规律及VC的降解动力学,考察了温度和果浆含量对电导率的影响以及电场强度、果浆含量对加热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浆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呈线性关系;随着果浆含量的增加,电导率和加热速率都在增加;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加热速率增加。苹果浆中VC对热不稳定,苹果浆中VC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得到的苹果浆中VC的预测模型,经验证与实测值拟合较好,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

  • 标签: 苹果浆 欧姆加热 电导率 VC 动力学
  • 简介:以绵核桃为试材.研究鲜食和干食核桃在低温(0℃)下贮藏4个月期间含水量、总酚、抗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鲜食核桃的还原与自由基清除能力约为干食核桃的两倍,在整个贮藏期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干食核桃;果实中与抗氧化相关的总酚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干食核桃;总体品质和口感良好。但鲜食核桃的酸值、过氧化物值和TBA值较高,在采后贮藏期间容易酸败和受微生物的侵染而发生霉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 标签: 鲜食核桃 总抗氧化能力 总酚 抗氧化酶 采后 低温
  • 简介:将香菇(Lentinusedodes)在紫外光下(4kJ/m2)照射后,用气调包装(MAP)置于(1±1)℃、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贮藏15d,然后在20℃下放置3d,测定香菇的硬度、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和过氧化氢含量、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 标签: 紫外线照射 贮藏过程 抗氧化能力 香菇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研究了热处理(在空气中,38℃,12h)和水杨酸处理(SA,1mM)单独使用以及协同使用时对桃果实冷藏过程中内部褐变(IB)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水杨酸处理对减轻桃果实0℃贮藏条件下的内部褐变效果最好。经热处理结合水杨酸处理,

  • 标签: 水杨酸处理 协同效应 冷藏过程 桃果实 褐变 加热
  • 简介:以津鲜1号普通玉米、津甜玉米、津白糯糯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成熟度(乳熟期和成熟期)的鲜玉米在0-1℃贮藏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收成熟度对玉米的贮藏品质影响较大.乳熟期采收的嫩玉米比成熟期采收的玉米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小,贮藏品质好,并可延长贮藏时间。因此,鲜食玉米应选择乳熟期采收的嫩玉米进行贮藏。

  • 标签: 玉米 采收成熟度 贮藏 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