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pre—S1Ag、pre—S2Ag、HBV—DNA、HBV—M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HBV—M及pre—S1Ag、pre—S2Ag采用ELISA法,检测96例HBV—DNA阳性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pre—S2Ag、HBV—M,同时以30例HBV—M全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6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sAg、HBeAg、HBcAb阳性检出率为64.6%;HBsAg、HBeAb、HBcAb阳性检出率为20.8%;HBsAg、HBcAb阳性栓出率为14.6%;pre—S1Ag在96例HBV—DNA阳性标本中检出率为70.8%;pre—S2Ag检出率为79.2%;均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64.6%,30例对照中未检测出pre—S1Ag、pre—S2Ag及HBV—DNA。结论HBeAg、HBV—DNA、pre—S1Ag、pre—S2Ag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re—S1Ag和pre—S2Ag均较HBeAg敏感。pre—S1Ag与pre—S2Ag的栓出率差异无显著性,ELISA检测HBV—M、pre—S2Ag及pre—S1Ag只是表型指标,只能提供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而HBV—DNA的检测是HBV感染与否的直接证据。HBV—M、pre—S1Ag、pre—S2Ag、HBV—DNA的检测各自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应用pre—S1Ag、pre—S2Ag、HBV—DNA及HBV—M进行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了解HBV复制、转归及监测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检测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组织M型磷脂酶A2受体1(PLA2R1)抗原,并判断该抗原与膜性肾病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我院经肾活检证实的IMN63例,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使用新鲜冰冻组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MN肾组织PLA2R1抗原。结果在63例IMN中,48例肾组织发现PLA2R1抗原沉积,阳性率为76.19%。PLA2R1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细颗粒状沉积。肾组织PLA2R1抗原阳性者与阴性者对比有较高的血肌酐、较高的24h尿蛋白,较低的血清白蛋白(P<0.05)。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组织PLA2R1抗原阳性率较高。对于该抗原阴性患者应积极寻找是否存在继发因素,以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该抗原与临床严重性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加强对该抗原阳性病例的随访。
简介:目的研究临床实验室成本与收入间的动态变化,从而为管理者实施财务监控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采用2001年服务站6~10月支出与收入的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下月收入与支出作出预测。结果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发现预测误兰最小为-0.14.预测误差最大为1.41%,模型精度在98%以上。结论预测结果与实际吻合,评价结果可靠,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供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干预在高血压高危人群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接受健康检查的200名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宣教干预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人。干预组在接受常规体检护理及健康指导的同时,再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干预。结果:干预组在宣教后的血压控制率、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率及遵医行为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干预能够有效促进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改善,有利于他们的血压控制并降低心血管风险,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在体检护理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患者男.32岁。发热1周入院。发热多出现在凌晨2时至5时.体温39~10℃.有时自行缓解.有时需用药物退热.曾在门诊不规则抗炎治疗5d无缓解。入院时,伴有盗汗、肝区疼痛、四肢无力、食欲下降。病程中.无咽喉痛、无咳嗽、咳痰、咯血、无腹泻等症状。体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两侧肺呼吸音正常,心率86次/min,腹部软,肝脏在右肋缘下2cm触及,质中,腹水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血红蛋白9.9g/L,血沉63mm/h,肝肾功能正常,血清胎甲球蛋白正常、心电图正常。胸部X光检查未发现肺结核,B超检查示肝脏“多发低回声区”。CT增强扫描示“肝实质性占位可能”,初步考虑“转移性肝癌”。立即行肝穿刺检查并送病理检查,同时应用三代头孢霉素抗炎、退热.能量合剂等对症治疗,住院3d后病情仍无好转,住院期间观察到盗汗明显,考虑血沉增高,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对有机磷中毒患者M样症状及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有机磷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我院全程护理推行时间将受试患者分成研究组(A组,n=42)和对照组(B组,n=42)两组。B组仅予以常规急救护理措施,A组则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比对两组患者M样症状消失时间、肠道清洁耗时、阿托品化时间、苏醒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记录其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①A组患者M样症状消失时间、肠道清洁时间、阿托品化时间、苏醒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②A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4.3%和7.1%,均显著低于B组的35.7%和21.4%(P〈0.05)。结论对有机磷中毒患者予以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节省治疗时间、促进病情转归、降低死亡风险,于患者预后提升有利,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