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体外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为超声微泡促进干细胞迁移的体内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超声联合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及空白对照组.超声探头频率1MHz,强度1W/cm2,进行脉冲超声辐射,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法,观察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运动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低,超声联合微泡组与单纯超声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比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迁移能力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超声及超声联合微泡作用能明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mRNA的表达。以了解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试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min至3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原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PI’N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d融合。第5~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6439±0.07)%、MAP-2(60.05±0.09)%,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有NSEmRNA的表达(O.66±O.15)。实验组诱导后12h细胞有PrNmRNA的表达(0.689+0.01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成人MSCs培养增殖体系,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外观形态变化和特异性标志物NSE和MAP-2的表达,同时有PINmRNA的表达。提示PTN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千细胞(ADMSCs),并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ADMSCs分化为平滑肌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ADMSCs,流式细胞仪对第5代细胞进行表面抗原和细胞周期的检测,然后对第5代细胞进行PDGF—BB诱导。于诱导后2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ADMSCs呈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稳定。干细胞相关标志CD29,CD44表达阳性。内皮细胞相关标志CD31和造血千细胞相关标志CD34表达阴性。ADMSCs中G0/G1,S,G2/M期的细胞分别占90.14%,3.77%,6.09%。定向诱导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状,胞膜清晰,无空泡,可重叠生长,融合后细胞形成“峰”和“谷”状,免疫荧光化学显示诱导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结论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间充质干细胞.且可经PDGF—BB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的高效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方法,初步研究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诱导细胞定向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以检测细胞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结果:利用该方法纯化的BMSCs形态均一,多为梭形。第3代BMSCs进行流式检测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表达率分别为97%、90%;CD34、CD45呈阴性表达;且能够成功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成脂细胞。结论: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可以高效分离、纯化ICR小鼠的BMSCs,生物学特性稳定。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龟板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分化抑制蛋白1(inhibitorofdifferentiation1,Id1)的作用。方法将构建成功的PGL3-Id1启动子用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龟板提取物分别作用于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24、36h,选取作用最为明显的36h,每组分别加入0、1、3、30、100μg/mL龟板提取物,药物作用36h后收集细胞分别应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Id1的表达。结果早期、小剂量龟板提取物对Id1的影响不大;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Id1的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结论龟板提取物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Id1的表达,剂量越大,作用时间越长,促进作用越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皮肤损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抽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参与企业研究的的皮肤损伤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创面面积改善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改善创面环境,促进患者创面愈合。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后在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腺、肾脏组织中的存活及转归,对血糖及肾脏病变的改善情况。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选择6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按空腹体重经腹腔注射相应STZ(60mg/kg),3d后随机测血糖≥16.7mmol/L为造模成功,本组共成功造模1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移植组,每组6只。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UC-MSCs悬液0.5ml(细胞数2×106个),糖尿病组注射等量PBS溶液。注射后14、28d测定大鼠血糖、胰岛素、24h尿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28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和标记干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移植组和糖尿病组在注射14、28d后血糖、24h尿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移植组胰岛素水平升高,血糖、24h尿蛋白降低(P〈0.05)。糖尿病组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移植组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在胰腺、肾脏组织中均可见少量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结论UC-MSCs能趋化定位于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腺及肾脏,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蛋白尿,改善胰腺及肾脏功能。
简介: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骨髓干细胞进行体外液体或半固体定向培养并加入不同浓度的AS,光镜下计数半固体培养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与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液体定向培养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同时进行DNAladder凝胶电泳实验。结果:AS可显著抑制CFU-E与BFU-E集落的生成(P<0.05)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DNAladder凝胶电泳结果显示0.01~1.30mmol/L的AS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晚期凋亡/死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程度也与AS浓度正相关(r=0.546,P=0.018)。结论:AS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小剂量AS可诱导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发生凋亡,大剂量可直接引起细胞坏死。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内皮祖细胞(EPCs)在心脏移植术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按年龄、性别匹配抽取1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MMP-9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对比分析两组MMP-9和EPCs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心脏移植术后血浆MMP-9和EPCs较移植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脏移植前后MMP-9和EPC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移植术发生并发症病例组血浆MMP-9和EPCs分别为(128.46±7.32)mg/L、(166.84±14.82)个,明显高于正常病例组的(94.25±7.14)mg/L、(134.68±13.68)个(P﹤0.05);心脏移植术死亡病例组血浆MMP-9和EPCs分别为(137.36±8.13)mg/L、(168.24±14.62)个,明显高于正常病例组的(92.85±7.06)mg/L、(98.41±13.24)个(P﹤0.05);心脏移植术患者血浆MMP-9表达与EPCs表达呈正相关(r=0.686,P=0.000)。结论:血浆MMP-9和EPCs水平与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早期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通过监测血浆MMP-9和EPCs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尽早发现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倾向的高危患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简介:1例20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口服丙硫氧嘧啶(PTU)100mg/d,2年后出现痰中带血伴眼红,诊断为PTU相关性血管炎。停用PTU,予泼尼松20mg/d口服,症状好转。20d后,泼尼松减量至5mg/d,咯血再发,伴左耳廓红肿。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5.78pmol/L,游离甲状腺素2.69pmol/L,促甲状腺素0.007mU/L;抗核抗体1∶320(+),斑点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髓过氧化物酶(MPO)79.3RU/ml,蛋白酶3(PR3)2.2RU/ml。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影。诊断:PTU致ANCA相关性血管炎;甲亢。予甲泼尼龙40mg/d静脉滴注,甲巯咪唑5mg/d口服。1周后,患者咯血、耳廓红肿消退,改为口服泼尼松。1年后,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5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咯血。实验室检查:核周型ANCA(+),MPO72.0RU/ml,PR32.0RU/ml。考虑ANCA相关性血管炎复发,停用甲巯咪唑,予甲泼尼龙40mg/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咯血明显缓解。改为口服泼尼松。5个月后,患者右耳廓出现红色斑丘疹,复查MPO为112.0RU/ml,]加用甲氨蝶呤(10mg,1次/周)口服。6个月后,红色斑丘疹消退,MPO降至78.0RU/ml,停用甲氨蝶呤。
简介:血管炎是一类可引起血管非特异性炎症和坏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按血管受累的大小分类,包括了小血管炎、中等血管炎及大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属于小血管炎的范畴,主要包含了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和嗜酸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它们可累及全身不同脏器,活动期异常凶险,治疗不及时可致高死亡率。本文简要综述AAV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简介:目的;研究艾纳香二氢黄酮对脂质过氧化致损伤的恒河猴原代培养肝细胞及肝亚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艾纳香二氢黄酮与原代培养肝细胞共育后,以CCl4或FeSO4-半胱氨酸致细胞损伤,以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产生量及转氨酶的漏出量作为损伤程度指标,亚细胞结构与艾纳香二氢黄酮共育后,以FeSO4^-半胱氨酸致脂质过氧化,以丙二醛产生量徇过氧化损伤程度。结果:10及100μmol·L^-1的艾纳香二氢黄酮可降低被损伤的肝细胞中的丙二醛产生,降低转氨酶漏出,抑制肝亚细胞结构中丙二醛生成,结论:艾纳香二氢黄酮具有抑旨质过氧化作用及肝1`业细胞结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肾功能降低的综合征,是对急性肾衰竭的扩展,在肾脏发生生物学、组织学标志物改变即可定义,本病强调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2019版)中明确了 AKI的检查项目,如肝肾功、 24h尿蛋白定量、腹部超声、肾脏血管超声、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eutrophirgelatinase- associatedlipocalin, NGAL)等, NGAL在机体多个部位表达,主要经由肾脏代谢,正常健康状态下,机体尿、血 NGAL的水平较低,而在肾损伤发生超早期,即可见 NGAL水平的急速上升,本文主要就 NGAL在 AKI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因气雾剂抛射剂灌装是带压定量充装到阀门系统密封的容器内,生产过程高压抛射剂的充装存在较高的技术难度,生产过程泄漏一直是气雾剂灌装的行业性问题,随着药用气雾剂抛射剂市场价格不断走高,药用气雾剂生产如何提质降耗,显得尤为迫切。开发一种能减少抛射剂泄漏,同时能保证定量稳定和雾化效果最佳的充气装置,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