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为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临床表现为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为主的三联征,但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临床表现的内在特征和少见的临床表现常迷惑临床医生,易造成误诊。虽然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EB病毒感染都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此外,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血清学方面还存在一些干扰或妨碍诊断的错误概念。本文介绍EB病毒的一些重要特征及进展,以利于医生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诊断和治疗。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诊断 EB病毒感染 小儿 临床表现 儿童时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简易部分换血疗法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止并发的效果。方法设观察组35例,按新生儿红细胞增多治疗方案给予部分换血,同时设对照组35例,不予换血,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结果观察组绝大部分患儿经一次换血即可治愈(97.2%),无1例并发发生。对照组发生并发5例(发病率28.6%),其中死亡1例。2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对新生儿红细胞增多患儿。一经确诊立即给予部分换血治疗,效果良好,可成功地防止并发的发生。

  • 标签: 部分换血 治疗 新生儿 红细胞增多症 围产儿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1年01月--2022年03月就诊于本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22例作为探讨对象,按照患儿采取的不同护理模式设为常规组(n=11)、研究组(n=11),其中常规组辅以普通护理,研究组辅以个体化护理。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患者与高原健康人PLT的水平。方法采用sysmexF-820型血液分析仪对50例高原红细胞增多患者(实验组)和50例高原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肿检测。结果实验组肿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的PLT水平,P<0.0l。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患者的PLT水平会相对降低。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PLT 检测 慢性高山病 缺氧
  • 简介:患儿,男,3岁,以“反复发热两周,咳嗽4天”入院。入院前14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5℃波动,无畏寒,寒战,病初并球结膜充血,口唇发红及鼻塞,约1周后消失(县体不详),无皮疹,无眼睑浮肿,无咳嗽,无吐泻,无惊厥,无尿频尿痛,在我市市级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类抗生素静滴治疗5d后体温降至正常(具体不详),维持3d。入院前4d,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39℃,仍并鼻塞,眼睑浮肿不明显,并球结膜充血及口唇发红皲裂,无皮疹。并咳嗽有痰,无吼喘,无吐泻。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川崎病 球结膜充血 反复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 头孢类抗生素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妊娠期及围产期的治疗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评估2例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根据患者危险度分层,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分别给予个体化治疗。结果1例高危患者妊娠期全程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干扰素α-2b治疗,另1例低危患者妊娠期全程给予阿司匹林及干扰素α-2b治疗;2例患者均安全娩出胎儿,产后12小时应用低分子肝素至围产期结束。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妊娠期及围产期极易出现各种并发,需在血液科和产科医生的合作下,根据患者危险度分层给予全程个体化治疗、合理用药。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妊娠期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10mg/(ks·d),对照组给予炎琥宁5-10mg/(kg·d),疗程7d。结果治疗组热退及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安全有效。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更昔洛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实施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筛选我院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60例作为本次观察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治疗,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则采取更昔洛韦治疗,将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同对照组数据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获得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患儿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两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取得的治疗效果较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尽早改善,减轻疾病对患儿健康的影响。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更昔洛韦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产科抑郁的发病率及预见性干预。方法:调查本院妇产科产检及分娩的121例孕产妇与产科病例121例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进行预见性干预能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病率。

  • 标签: 抑郁症 诊断 产科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患者骨髓组织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5例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常规、骨髓常规检查及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5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10例,血红蛋白减少6例,血小板减少9例,三系减少4例,出现异形淋巴细胞16例;骨髓组织细胞均不同程度增多,占3%-22%,其中正常组织细胞25例、淋巴样细胞7例、单核样细胞20例、异常组织细胞3例、吞噬性组织细胞23例,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90~245。经治疗3周后所有患者血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但仍有12例可见异型淋巴细胞;10例患者复查骨髓常规,仍有1例组织细胞增多。结论骨髓组织细胞的变化对急性期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但要注意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消失较慢,不能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

  • 标签: 布氏杆菌病 异形淋巴细胞 组织细胞 诊断
  • 简介:最新研究结果提示,给予标准治疗的同时阻滞醛固酮受体,可减少患有如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对器官损伤有潜在保护作用,使得新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主要介绍第三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finerenone,该药对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对肾脏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且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少。

  • 标签: finerenone 醛固酮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慢性心力衰竭 糖尿病肾病
  • 简介:目的提高CT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CT表现.结果单侧腰椎间盘突出23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10例,并发椎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12例,椎管外腰椎间盘突出3例,8例诊断不明确.结论本组56例(61个椎间盘突出)手术符合率为85.7%.提示CT对于腰骶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CT
  • 简介:目的进一步研究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报告经过临床确诊的脑桥中央隋鞘溶解6例,均有MRI资料,总结其MRI特征。结果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的MRI特征为;病变位于脑桥中央部位,多为环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模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Gd—DTPA顺磁共振造影仅见边缘轻度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的最好方法。

  • 标签: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MRI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