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门诊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发热门诊在2020年6月至12月收治的78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顺序随机等分为两组。实施门诊护理干预前的作为观察组,实施门诊护理干预后的作为试验组,具体护理方法包括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预见性护理和不良事件预防护理等。对比两组在热性惊厥发生率、护理有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热性惊厥发生率7.7%,护理有效率97.4%;低于观察组的28.2%,护理有效率87.2%。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观察组12.8个百分点。结论 对发热患儿实行门诊护理干预,将有效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对缓解患儿不适症状和避免医患矛盾有积极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我院100例发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选择苯巴比妥+地西泮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00%(49/50),不良反应率2.00%(1/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0.00%(45/50),不良反应率10.00%(5/50),观察组NSE、S- 100β水平、药物起效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均比对照组好,组间数据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应用联合用药,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且临床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我院100例发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选择苯巴比妥+地西泮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00%(49/50),不良反应率2.00%(1/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0.00%(45/50),不良反应率10.00%(5/50),观察组NSE、S- 100β水平、药物起效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均比对照组好,组间数据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应用联合用药,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且临床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症状控制时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2月进行治疗的98例小儿发热性惊厥患者,随机数字将患儿分成对照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对照组予以地西泮治疗,观察组给予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控制时长、药物起效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及血清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控制时长、药物起效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有效减少症状控制时长,促进患儿体温恢复,改善血清NSE、BDNF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依赖于3,5-环腺苷酸(cAMP)的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因子(CFTR)Cl^-通道的激活作用。方法:利用稳定共表达人CFTR与一种对卤族元素敏感的荧光绿蛋白突变体(EYFP-H148Q)的Fischer大鼠甲状腺(FRT)细胞模型,测定木犀草素对CFTR介导的I^-内流速度。结果:木犀草素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CFTR的I^-转运,其对CFTRCl^-通道的激活效应具有作用迅速、可逆的特点。木犀草素在发挥激活作用时依赖于腺苷环化酶激动剂Forskolin的存在,其单独与细胞孵育不提高细胞内cAMP的水平。结论:发现了木犀草素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激活CFTR,并且初步确定了木犀草素通过直接与CFTR结合发挥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热性惊厥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内随机选择80例,根据临床实施的护理形式对其进行分组,即实验与对照,每组内人数为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整体均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且P<0.05。此外,实验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也远高于对照组患儿,且P<0.05。干预前,两组家属心理状态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家属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7.33%,高于对照组的87.67%,P<0.05。结论:对小儿热性惊厥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可缓解家属的负性情绪,提高家属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橡胶膏剂通过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经皮肤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从橡胶膏剂质量标准和粘附性判定指标进行探索性研究,对橡胶膏剂的黏性研究提供支持。
简介:【摘要】 目的:大肠埃希菌显色培养基(ECM)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胆盐、乳糖、显色底物三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筛选最佳工艺参数;对ECM进行显色时间、生长率及特异性评价。 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RMS)筛选出ECM的最优工艺为:琼脂15g/L,蛋白胨15g/L,氯化钠5g/L,乳糖11.4g/L,胆盐1.1g/L,显色底物0.5g/L;评价结果显示:1.大肠埃希菌在ECM上的显色时间为18-24小时;2.与NA相比,ECM生长率达(90.6±12.8)%,且与EMB的生长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 ECM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且与同类产品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开发的ECM性能良好,能够用于大肠埃希菌的快速检测,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评估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核酸检测试剂的分析性能及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咸宁市中心医院收集的高浓度阳性患者标本和国家卫生部临检中心和湖北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控样品,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试剂的精密度,正确度,检测限,分析测量范围等性能参数进行性能验证和评估。 结果 高浓度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制药生产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药品质量不仅影响到治疗效果,同时也对患者的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制药生产决定了药品质量,因此必须格外重视制药生产中应用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价值,在准确把握制药生产相关技术要求的同时,真正提升制药生产的整体管控水平。目前实验室检测技术在制药生产中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样本选择缺乏合理性以及智能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实验室检测技术在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选择检测样本,构建智能化检测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