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病因,了解导致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本院儿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住院的126例新生儿,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存在颅内出血,按胎龄、窒息史、生产方式、产伤史等几个常见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出血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为102例,占总病例数80.9%,早产儿为86例,占总病例数68.2%,窒息新生儿为113例,占89.6%,产钳式生产为35例,占27.7%,有宫内窘迫史为36例,占28.5%。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部位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高危因素包括早产、窒息、生产方式、产伤史等,其中以早产、窒息为主要高危因素。
简介:目的研究和探讨高原地区低氧环境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抢救与防治问题,为积极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或平原地区新生儿颅内出血提出有关应对办法和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海拔3658米)自1998年以来救治的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就其治疗与护理方面问题作出临床研究和探讨;探讨性提出高原低氧条件下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和护理的有关应对方法和措施。结果治愈11例,其中2例愈后后遗症(脑积水及癫痫各1例)。死亡1例,为脑血管畸形所引起的颅内出血。治愈率90%。结论(1)高原的低氧环境既是造成胎儿早产、高原新生儿缺氧型颅内出血居多的主要因素,也是加重新生儿缺氧型颅内出血病情及妨碍治疗的危险因素。因高原条件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抢救与防治有一定难度,放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并给予适当的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发病率,不失为防治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2)高原新生儿颅内出血因潜在脑疝并发症、窒息、感染的可能性极大,与颅内出血有关潜在的后遗症可能较多;治疗上强调早期救治和及早纠正缺氧,合理氧疗,是提高抢救和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简介: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36周胎儿活动异常"入院。孕期规律产检,唐氏筛查低风险,B超畸筛未见明显重大畸形,胎儿超声心动提示三尖瓣返流(少量)。因15年前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一直口服华法林片(芬兰奥立安,批号:H20110108)3mg抗凝治疗,发现怀孕时已妊娠1月余,改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至孕4月,之后恢复华法林3mg治疗,2015年2月3日和2015年3月10日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35和1.29,患者于2015年3月10日开始口服甲钴胺(中国卫材,批号:H20030812)、维生素C(天津亚宝,批号:H12020595)和琥珀酸亚铁(金陵制药,批号:H10930005),两周后(2015年3月24日)于医院复查INR为3.11,嘱患者停用1日华法林后再开始服用华法林3mg,2015年3月27日再次复查INR为3.28,患者立刻停用华法林,4日后复查INR为0.89,但自觉胎动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实施护理对策。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从2021年2月份至2022年2月份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通过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颅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70例研究对象当中,共7例患者颅内有出血的症状发生。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糖尿病、年龄等,P<0.05。结论: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发生出血的情况,对其使用针对性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预防患者颅内出血的情况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CT动态观察在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对脑血肿、脑水肿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我科136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当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占位效应,并于术后第2天及第7天复查头颅CT,动态观察手术前后出血量与脑水肿变化。结果术前CT显示血肿越大,血肿灶周围水肿体积增大越明显,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越显著。术后血肿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者,占位效应消失或明显好转。血肿部分清除或较术前加大者,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也加重。结论CT不仅能显示血肿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脑移位情况,并能动态观察手术前后脑血肿及脑水肿演变过程,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疗效及估测预后提供直接依据。
简介: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便秘及脑水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范畴,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各组60例的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便秘情况及脑水肿发生率。结果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为15.00%与观察组1.67%相比二者差异较为明显,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观察组1.67%相比二者差异较为明显,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良好,能大大降低便秘及脑水肿的发生率,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推广。
简介:严重烧伤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而严重烧伤后脑水肿作为烧伤主要心脏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伤情严重,发展越快,后果越严重。尤其小儿,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严重烧伤后较成人更易发生脑水肿。严重烧伤后脑水肿在临床上往往被其它并发症所掩盖,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其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正同益被人们所重视。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件脑水肿。现研究已证实,严重烧伤后脑水肿兼有瓶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两种,前者因血管本身通透性的改变,或伤后补液过多引起细胞内外间隙扩大,细胞外稀释性低钠血症而发生:后者多为烧伤释放毒性物质吸入或烧伤后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成,如一氧化氮(NO)及谷氨酸的产生过多等,同时脑内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障碍致细胞源性脑水肿。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严重烧伤后脑水肿的发生主要与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的毒作用,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毒性损害,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水通道蛋白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