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了从独子藤中提取雷公藤红素的关键提取参数,包括提取时间(10–20min),提取温度(30–60°C),超声功率(60–90W)和液料比(10–30mL/g)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Design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考察了溶剂种类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的溶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中,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采用二阶多项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928。确定了独子藤中雷公藤红素的较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0min,提取温度46°C,提取功率60W,液料比30mL/g,按此条件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率可达3.116mg/g。预测值和实验实测值之间相关性很强。结果表明,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独子藤中雷公藤红素的方法高效且可靠。
简介:从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的叶、根及制剂“雷公藤多甙”中分离出一个新的三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2)。该化合物是一种白色簇状结晶,熔点232-233.5℃,分子式为C20H24O7。根据光谱(UV,IR,MS,^1HNMR,^13CNMR,2d-NMR和Se-lectiveLong-rangeDEPT)数据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通过x-射线晶体分析确证了它的立体化学。15-C为“S”构型的手性碳,药理试验表明,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活性。另外,还分离到已知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并通过2d-NMR等光谱分析归属了全部碳和质子的NMR光谱峰。
简介:目的:观察从广西藤茶中提取得到的一个单体化合物(简称APS)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琼脂稀释法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绿脓杆菌(P.aeruginosa)、大肠杆菌(E.coli)、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us)、福氏痢疾杆菌(Shigellaflexneri)、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lbus)、奈氏菌(Neisseria)、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并与盐酸黄连素相比较,利用不同浓度APS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绿脓杆菌进行体外杀菌曲线测定.结果:对S.aureus、MRSA、P.aeruginosa、E.coli、β-hemolyticstreptococcus、Shigellaflexneri、Staphylococcusalbus、Neisseria、Candidaalbicans、Bacillussubtilis的MIC值分别为0.078、0.078、1.25、0.31、2.5、1.25、0.625、2.5、5、1.25mg/mL;体外杀菌曲线表明,APS对S.aureus、MRSA、P.aeruginosa有直接抑制作用,且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结论:APS体外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简介:目的:调查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以提供预防措施。方法:以"雷公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90-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与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肝损害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的肝损害共185例,多发生于0~16岁年龄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时间最短7d,最长〉6个月,多数发生于用药后的1个月内,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经过治疗,123例患者痊愈,9例患者好转,3例无效,其余不详,没有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因服用雷公藤制剂导致肝损害,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其中2例为雷公藤多苷片,1例为雷公藤片。结论:雷公藤及其制剂可引起肝损害,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