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下颌髁突软骨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软骨不同,它是在种系发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继发形成的,称为继发性软骨(secondary-typecartilages),包括下颌髁突软骨、喙突软骨、下颌角软骨等,它既受局部因素的影响又受生长因素的影响。而长骨骺软骨、蝶枕软骨...

  • 标签: 继发性 原发性 下颌髁突软骨 肋软骨 甲状旁腺激素 骺软骨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程序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龈沟液(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蛋白(OPG)系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合并继发性咬合创伤患者21例纳入研究,分层区组随机分为A、B两组。研究结束时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A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9颗前牙及9颗前磨牙;B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7颗前牙及11颗前磨牙。基线时,A组先实施全口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SRP)治疗,B组实施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第28天,A组接受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B组接受全口SRP治疗。其中,咬合调整治疗在T-ScanⅢ型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完成。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基线、第28天和第56天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两组组内SRP治疗前后、咬合调整前后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在第28、56天时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结果SRP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降低,RANKL/OPG比值升高,与SRP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调整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RANKL/OPG比值降低,与咬合调整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调整治疗可降低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及RANKL/OPG比值,提示咬合调整治疗可能有助于抑制牙周骨组织破坏。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咬合创伤 白细胞介素-1β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Spee曲线高度与咀嚼效率的相关关系。方法:测量203名在校大学生的咀嚼效率和Spee曲线高度,将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pee曲线高度在0到2mm范围内与咀嚼效率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1;Spee曲线高度在2到5mm范围内与咀嚼效率呈显著负相关,r=-0.759,P〈0.01。结论:当Spee曲线高度在2-2.5mm范围内时,咀嚼效率最大,过大或者过小的Spee曲线高度都有可能降低咀嚼效率。

  • 标签: Spee曲线 咀嚼效率 牙合重建
  • 简介:直丝弓托槽要粘贴在临床冠中心上,但临床上粘贴高度常存在着偏差,影响到托槽转矩角的发挥。本文通过对67副正常模型的测量显示:临床冠中心龈向和向0.5mm处的转矩角的改变,其数值基本相等,而方向相反;从前牙到后牙,转矩角变化值呈增加趋势;转矩变化的幅度为2°~5°;此结果可为直丝弓矫治器临床上相应的转矩调整提供参考。

  • 标签: 转矩 托槽高度 直丝弓 正常 临床冠中心
  • 简介: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临床测量方法及定量指标.方法:埘90名50岁以f上中t老年患者的曲面体层片下颌后牙区不同部位颌骨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5.91±1.85mm,无牙侧9.07±2.48mm,平均值相差6.84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3.64±2.69mm,无牙侧23.65±4.28mm,平均值相差9.99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0.68±2.76mm,无牙侧20.96±4.15mm,平均值相差9.72mm.结论: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颏孔和颏孔后1.0cm颌骨高度,了解下颔后牙区骨量丧失情况.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数据,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7~10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曲面体层片 骨测量 牙槽嵴增高术 颌骨高度
  • 简介:随着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种植治疗成功的标准界定越来越严格.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不足或缺失造成“黑三角”及食物嵌塞等问题,严重影响种植义齿的美观和功能,成为种植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何预防和治疗种植义齿周围“黑三角”问题是种植修复的难点此外,牙周炎患者在龈乳头高度降低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文章就影响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的风险因素、预防和改建方法等进行评述,并强调牙周炎患者由于邻间骨丧失造成的相关风险.

  • 标签: 牙种植体 龈乳头 牙周炎
  • 简介:本文报告关于四川籍美貌青年颜面结构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①上、中、下面高三等分基本相等,上、中、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近似于1:3。②面高与面宽的比例近似于4:3。③内眦宽约等于鼻翼宽,虹膜间距约等于口裂宽。作者并通过相关分析建立了一些测量项目的方程式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美学分析 面高 面宽
  • 简介:颞下颌关节髁突特发性吸收(ICR)是一种髁突渐进性、不明原因的吸收导致前牙开拾、下颌后缩所致的严重的面部畸形的疾病。国内外的研究发现,ICR具有青春期女性发病倾向,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或有口服避孕药史。但迄今学术界尚无法解释ICR患者不出现像骨质疏松症一样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而只在髁突发生特异性吸收这一现象。本文对只发生在髁突吸收的这种特异性现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髁突 特发性吸收 雌激素
  • 简介: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牙槽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牙槽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牙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牙位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牙位牙槽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牙槽骨平均高度最低牙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h≤10mm,10mm〈h≤12m,12mm〈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牙位牙槽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6.8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2.7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牙槽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 标签: 牙槽骨高度 分区 牙种植 X线测量
  • 简介:该文旨在评价PET在诊断唾液腺恶性肿瘤中的价值。对48例唾液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岁,共接受61次PET扫描.13次系初次诊断,另48次系4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怀疑肿瘤复发或转移而行的检查。结果:在初次诊断的13例患者中,经PET检查.12例表现为原发灶FDG代谢增强,CT、MRI检查,11例显示阳性,2例可疑。PET检测到6例颈淋巴结转移和2例远处转移患者,

  • 标签: 恶性肿瘤患者 PET扫描 唾液腺 FDG 价值 检测
  • 简介:本研究用于评价上前颌骨后部齿槽嵴高度小于5mm患者的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术的疗效,尽管这种方法基于过去的经验曾不被推荐使用。共有160个羟基磷灰石表面喷涂的种植体被植入齿槽嵴高度为3-5mm的63名患者的63个上颌窦中。患者在固定修复后被追踪观察2-4年。术后未发现有上颌窦的并发症。术后9个月暴露种植体,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没有证据表明种植体周围有齿槽嵴的吸收。从植骨区取得核心骨块进行组织学检查,显示已形成了骨结合并有高度的细胞构成。在随访中患者的种植修复体都保持了稳定。这些发现表明,术前齿槽嵴高度小至3mm,利用羟基磷灰石喷涂的种植体和自生骨,采用一步式手术方法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是可行的。

  • 标签: 齿槽嵴高度 上颌窦提升 种植术
  • 简介:髁突特发性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髁突渐进性吸收性疾病.文章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笔者团队的研究结果和治疗经验,着重讨论了ICR的病因和发病机制、ICR与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discdisplacement,ADD)的相关性、青少年ICR的临床表现和诊断、ICR治疗方法的优化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临床中ICR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髁突特发性吸收 颞下颌关节盘 盘前移位
  • 简介:目的:研究桩冠修复中不同余留牙体高度与箍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应力分布特点.探讨小同牙体高度对箍效应的影响.方法:建立上颌中切牙烤瓷核桩冠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两种箍效应的3种牙体高度.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牙本质受力情况.结果:①随着余留牙体高度的降低,桩冠的应力分布呈现出从颈部向根中部应力逐渐增高的趋势.②核颈环组的应力低于冠包绕组的应力.结论:随着余留牙体高度的降低,箍效应会逐渐减少.但保留1mm的牙体高度也可以提供箍效应.

  • 标签: 桩核技术 牙应力分析 三维有限元模型 桩冠修复 余留牙体高度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6.794,P骨开窗=0.009;χ^2骨开裂=16.030,P骨开裂<0.001)。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 标签: 骨性Ⅱ类 高角 年龄组 骨开窗 骨开裂
  • 简介:发性乳牙不萌出即乳牙固留(retention)是一种在萌出前阶段牙齿停止萌出、嵌入牙槽骨深处的萌出异常现象。它应与继发性不萌出相区别。后者是萌出到口腔后萌出停止,因牙槽骨支持组织生长破坏而低He。原发性磨牙不萌出对牙列的生长发育有很多影响,如错He,阻生,继承恒前磨牙的异位萌出;还可能出现前磨牙与其前身乳磨牙易位。第二乳磨牙原发性固留还可导致第一恒磨牙的异位萌出。本文对原发性乳牙不萌出的特点、病因和后果进行综述,并提供一个5岁健康女孩右下第二乳磨牙原发性不萌出的病例报告。这个女孩没有外伤、感染和家族史。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拔除不萌出的乳磨牙,制作间隙保持器和定期复查。

  • 标签: 原发性乳磨牙不萌出 病因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的联系,为RAU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门诊就诊的RAU患者80例为试验组,同时选择80名无重大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黏膜疾病且年龄、性别等因素与试验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量表的填写来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EPQ-RSC)中的4个量表.结果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AS与SDS的标准分值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Q-RSC中N(神经质)量表的分值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分组,其中男性组EPQ-RSC中E(内外向)量表的分值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U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性格、心理状态存在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心理因素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心理量表
  • 简介: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目前尚无根治RAU的特效方法,均以减轻症状为首选。局部治疗发现低能量激光照射对治疗RAU有明显效果,具有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和生物刺激效应等一系列作用。目前低能量激光疗法(LLLT)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用药的方法被国内外共识。

  • 标签: 低能量激光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治疗
  • 简介: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药物治疗、注射治疗、微创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术等研究较多。该文对于三叉神经痛的各种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注射 微创 微血管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 简介:髁突特发性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是一种罕见的以髁突骨吸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表现为以髁突骨关节面破坏为主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严重影响口颌面美观及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文章从ICR的病因入手,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并结合青少年进展期ICR的临床特点,深入阐述以关节腔注射-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正畸治疗-关节盘复位术-下颌牵张成骨-正颌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于早期关节腔炎症反应明显、髁突形态未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采取关节腔注射结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的可逆性保守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于关节腔炎症反应基本得到控制、髁突骨皮质连续性逐渐恢复、髁突高度基本维持的患者,采取以MEAW技术髁突减压为代表的正畸非可逆性保守治疗;对于髁突形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采取牵张成骨术、正颌外科手术、全关节置换等方法恢复颜面美观及口颌面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期在该疾病的快速进展期,切实有效地控制关节腔的炎症反应,最大限度恢复髁突骨皮质的连续性,保留髁突的正常形态和功能,避免形成严重的骨性畸形.

  • 标签: 髁突特发性吸收 关节腔注射 稳定性咬合板 富血小板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