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男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干预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96例男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与96例健康男性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联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男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在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记忆或注意障碍、抑郁心境和会谈时行为表现等方面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给予心理干预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男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健康障碍,心理干预对其治疗存在积极的作用。
简介: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2(HBD-2)、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健康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阴道局部免疫状态与RVV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对照组20例,VVC组患者22例及RVVC组患者26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阴道pH值,并用ELISA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HBD-2、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①VVC组及RVVC组阴道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阴道p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VVC组和RVVC组HBD-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较VVC组的HBD-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③VVC组和RVVC组IL-4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VVC组较VVC组的IL-4表达水平升高(P〈0.05);④IFN-γ表达水平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紊乱可能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简介:目的:调查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性伴侣真菌感染状况。方法:病例组60例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固定性伴侣,对照组6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其固定性伴侣不合并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者。对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病史询问、体征检查、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病例组真菌镜检及培养的阳性率为8.33%和41.67%,对照组相应的阳性率分别为6.67%和48.33%,两组之间念珠菌感染及携带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e患者的反复发作可能跟性伴侣的带菌状态无关。
简介: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5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研究组142例,用制霉素阴道栓1枚/d,放置阴道深部连续7d,月经前后1周内再使用乳酸菌阴道胶囊2粒置于阴道深部,连续7d。对照组143例,用制霉素阴道栓l枚/d,放置阴道深部连续7d,,观察用药后1周、4周、8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以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用药1周后复查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8.5%、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8周后复查研究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40%、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霉素阴道栓和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效果满意且复发率低。
简介: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表达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疾病中的表现。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TLRs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38.84±23.19)、(94.26±4.63)、(96.93±4.39),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19.73±8.68)、(101.68±5.17)、(97.06±4.22),其中观察组的TLR4、TLR8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9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次数≥6次/年与复发次数〈6次/年患者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发病期间,单核细胞TLR4、TLR8的增强能够提高免疫细胞抗病毒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的预防复发作用,以及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4例,予口服匹多莫德片0.8g,一日一次,联合口服阿昔洛韦片0.4g,一日两次;B组患者36例,予口服阿昔洛韦片0.4g,一日两次;均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两组的复发情况。同时选择健康对照20例,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A组复发率下降程度明显大于B组(P〈0.05)。治疗前A、B两组间各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均P〉0.05);A、B组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B组(均P〈0.05),而CD8+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RGH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匹多莫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RGH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简介:目的:探讨匹多莫德与伐昔洛韦联用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免疫平衡系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纳入为本次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伐昔洛韦治疗,实验组予以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和复发率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症状消失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皮损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经半年随访,实验组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_(3+)、CD_(4+)及CD_(4+)/CD_(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的升高,CD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的降低,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显著,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2、INF-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的升高,IL-1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显著,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匹多莫德与伐昔洛韦联用可有效改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其免疫系统紊乱,减轻炎症反应,复发率低,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类罕见疾病,可累及皮肤和全身各系统,特征为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根据本病的程度不同,可出现多种因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的临床症状,包括面部潮红、腹泻、呕吐、痉挛、晕厥或过敏反应。儿童患者皮肤受累最常表现为色素性荨麻疹,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表现轻微,青少年期可消失。在本例报道及文献综述中,作者回顾一3岁色素性荨麻疹患儿童,以复发性昏厥和过敏反应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首发表现。作者回顾了同主题文献,发现相关资料有限,推测既往诊断有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儿科患者可能受益于对系统性疾病进行的更积极的检查或预防性使用了抗组胺制剂,并避免了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丘疹6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米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颜面部、颈项部、双侧腋窝、腹部、背部及四肢。皮损夏季明显发红,冬季色泽变淡。颈部皮损曾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效果不佳,遗留点状增生性瘢痕。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颈项、躯干、双腋窝、双上肢屈侧、双下肢近端皮肤密集分布淡红色或肤色扁平丘疹,直径2~3mm,表面光滑,质硬,互不融合,无触痛。颈部及前胸部可见CO2点激光治疗后遗留多处粟米大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部分瘢痕相互融合(图1a-1d)。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均未见异常。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上部多个嗜碱性细胞组成的条索状小团块及管腔样结构,管壁为单层或双层上皮,腔内有嗜酸性物质(图2)。诊断: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由于本例患者为瘢痕体质,既往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术后瘢痕明显,遂考虑行保守治疗:维生素A胶丸2.5万U口服,每日2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点涂。治疗6周后效果不明显,遂改为阿维A胶囊20mg、维生素E胶丸100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后原有皮损仍未见明显消退,亦无新发皮损。由于皮肤、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患者拒绝继续口服药物,外用0.1%阿达帕林凝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外涂颈部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定期电话随访,截至发稿时患者自诉皮损无明显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