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1948年开始的Framingtamn心脏研究致力于发现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希望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减少或延缓其发生。50多年来,全世界展开了各种相关研究,总结了大量相关危险因素,并将之划分为不可干预(如年龄、种族)、传统(如血脂、血压)以及新型(如同型半胱氨酸)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心脑血管病
  • 简介: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颅内动脉也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所致。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近来认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强。颅内动脉硬化的好友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邻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硬化在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本文对颅内动脉硬化的自然病程做一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 流行病学 自然病程 预后
  • 简介:颅内外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动脉硬化一方面可造成原位管腔狭窄,阻碍血运,而具有溃疡、出血等特点的不稳定硬化斑块更是脑栓塞的重要原因。动脉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各种影像学手段,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对于管腔狭窄和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提高动脉硬化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DSA CTA MRA 分子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朝阳区太阳宫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硬化形成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市434例居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02例)和对照组(232例)。每个居民都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冠心病、腰围、体重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P〈0.05)。结论在社区内开展颈动脉超声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及干预,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超声
  • 简介:识别动脉硬化斑块及其易损性能有效地预测高危人群,减低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易损性,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功能学检查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 血管壁
  • 简介:颅内动脉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Wingspan自膨胀式支架作为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种措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随着其广泛应用,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就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在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原因中,颈动脉硬化已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同侧大脑半球卒中率相对较低,这提示临床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找到一种能更精确测量斑块大小、识别易产生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斑块的非侵袭性成像方法.研究证明,高分辨率磁共振(MR)可达到此目的.本文就当前MR对不稳定的高危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 简介:颈动脉硬化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开口、分叉和弯曲等部位,用全身因素难以解释,提示血液动力学在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剪切力认为是与动脉硬化发生及斑块破裂最为相关的力学因素.本文对血流剪切力的主要检测方法,血流剪切力对颈动脉硬化的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与斑块性质及斑块破裂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颈动脉疾病 剪切力
  • 简介:患者男,74岁。因头晕、视物不清1d于2009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人院前一天在行走中突然感到头晕、视物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不适,次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眼视野中心暗点,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散在新鲜梗死灶,初步诊断为左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和急性脑梗死,逐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 标签: 主动脉 栓塞 卒中 超声检查
  • 简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硬化、闭塞。目前认为大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1],颈动脉超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硬化的情况,故成为探索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观察指标,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92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资料,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和血管病变的关系。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变 颈部血管超声 缺血性卒中
  • 简介:脑梗死是众多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颈动脉硬化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拟探讨脑梗死急性期Lp-PLA2与颈动脉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间的关系,以为脑梗死危险分层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与颈动脉硬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方法检测颅内、外动脉硬化程度,并结合病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提示的病变部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为38.93%(160/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24.09%(99/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年龄大、吸烟比例高,与无狭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13);而颅内动脉狭窄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狭窄者(P=0.005)。411例中皮质梗死49例、皮质下梗死108例、腔隙性梗死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以皮质梗死为主(P=0.001),并且动脉内一中膜层厚度明显增加(P=0.020);而颅内动脉狭窄者以腔隙性梗死更多见(P=0.016)。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年龄、性别、血糖及血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病变部位相关,提示发病的原因可能不同。糖尿病与吸烟是引起颅内、外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脑缺血 脑动脉硬化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 简介:卒中导致的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口逐渐老龄化,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而卒中的组成谱亦在不断变化中,最近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994-2004年间,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以每年4.3%的速度增加,所占比例日益上升;

  • 标签: 氧化应激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颅内动脉硬化性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2]。与西方人比较,亚洲人动脉硬化更易累及颅内动脉,而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3-5]。因此,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结构的评价是临床脑缺血患者评估的重要部分。

  • 标签: 临床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 成像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与无症状性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18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72例和无症状组146例,另随机选择100例脑血管造影检查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35,95%CI:1.816—8.215,P=0.019)、冠心病(OR=4.831,95%CI=2.471—12.908,P=0.007)、高血压(OR=2.375,95%CI=1.178-6.629,P=0.022)、糖尿病(OR=1.723,95%CI=1.117~2.930,P=0.04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966,95%CI=1.218~3.626,P=0.030)均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47.8%vs36.3%,P=0.024)、冠心病(47.1%vs29.5%,P=0.000)、糖尿病(24.3%vs12.3%,P=0.004)、溃疡性斑块(19.5%vs10.3%,P=0.015)及对侧颈动脉狭窄(29.8%vs20.5%,P=0.042)5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比较,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更多合并吸烟、冠心病、糖尿病,影像学检查更多表现为颈动脉溃疡性斑块和双侧颈动脉狭窄。

  • 标签: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LP)(a)和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LP(a)水平测定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并与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L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P(a)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LP(a)水平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颈动脉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脑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脂蛋白(a)
  • 简介:主动脉弓硬化斑块与脑血管及外周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高危人群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的研究发现,主动脉弓的硬化斑块也是卒中的栓子来源之一。

  • 标签: 脑梗死 超声 主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波导入尿激酶对颈动脉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超声波导入尿激酶+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内科综合治疗)。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缩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波导入尿激酶可有效消退颈动脉斑块,且优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

  • 标签: 超声波尿激酶 颈动脉粥样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