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交泰丸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及病房住院符合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交泰丸组、降糖方组、舒乐安定组,28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睡眠质量、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交泰丸在治疗前后SPIEGEL量表减分率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有明显改变,较其他2组有明显差异。交泰丸组对血糖和三酰甘油的影响在治疗前后也有差异性改变,与降糖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交泰丸组和降糖方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均有差异。交泰丸组症状改善优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交泰丸组较低。结论:交泰丸水煎剂对于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患者能改善睡眠质量和血糖指数,调节全身症状。
简介:目的总结30例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并降低外展神经的损伤。方法总结30例岩斜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经验及外展神经受损情况,探讨Dorello's管区病理解剖特点与岩斜区脑膜瘤的关系。结果30例岩斜区脑膜瘤,〈2.5cm者6例,2.5~3.5cm者16例,〉3.5cm者8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5cm者0例,2.5~3.5cm者5例,〉3.5cm者4例。暂时性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永久性障碍者2例。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术中外展神经出脑干端、穿岩斜硬脑膜端容易受损伤。提高对Dorello's区解剖认识、肿瘤的早期发现、良好的肿瘤暴露、神经粘连处的锐性分离等,有助于切除肿瘤并减少外展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技术在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术中下肢SEP监测及眼轮匝肌、15轮匝肌、咀嚼肌和斜方肌EMG监测,并将术中监测记录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SEP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EMG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46例患者中,34例(74%)患者术中SEP监测到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3%或/波幅上升超过10%;7例(15%)无明显变化;5例(11%)潜伏期在安全范围,波幅下降到麻醉诱导时的30%。46例(100%)患者术中EMG均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术毕EMG监测结果示异常放电均消失;术前25例眼胀、耳呜、面部疼痛较重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甚至呛咳增加、视力下降、复视更严重,3月后复查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余术前症状不明显者,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SEP和EMG联合监测可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简介:目的半定量分析岩斜区脑膜瘤(PCM)的颅底侵袭范围,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并评估手术效果。方法评估66例PCM的影像学特点,将其颅底侵袭范围分为5个分区:上、中、下岩斜区(A、B、C区),桥小脑角区(D区)和鞍旁一海绵窦区(E区)。根据分区结果选择颞下入路11例,乙状窦后入路15例,乙状窦前入路32例,乙状窦后+远外侧联合入路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4例及扩大中颅窝底入路2例。结果术前MRI显示最常受累的颅底区域为A、B、E区(分别占97.0%、75.8%和59.1%)。单个分区受累仅占7.6%,绝大多数PCM倾向于侵袭多个分区。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7例,大部分切除10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32.21个月;7例患者遗留明显颅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复发8例。结论半定量分析PCM的颅底侵袭程度,便于对PCM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前详细评估并慎重选择手术入路,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目的:了解长沙市"三甲"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编制的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量表,对长沙市5所"三甲"综合性医院ICU系列科室的6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51份,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总分均分为355.73±41.41(量表满分455),将量表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分数后,由高至低排序居于后三位的分别为:专业知识及技能(71.85±14.39)、个人专业发展能力(62.39±17.93)、科研及学术能力(47.36±18.63)。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护龄、职称、学历、科室均是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科室、护龄、职称进入回归方程,能解释31.5%的变异。结论:长沙市"三甲"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人及专业发展能力薄弱,科研及学术能力极度欠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的现况,为继续开展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依据,并为护理教育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2年)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2年)收录的有关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44篇,其中大专及其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分别占8、12、14篇。大专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维度为4~7个不等,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构成趋于一致,但较笼统,未显现不同层次间的差异性。结论:①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理教育者应结合临床实践,依据病人的需求,并从各层次学生核心能力间的差别着手,进行核心能力研究;②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和成熟的模式,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与突破。
简介:缺血性卒中(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核心蛋白聚糖(DC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成份,大量研究发现DCN可以起到抗炎、抑制肿瘤生长、抗脏器纤维化等作用,近年来已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从IS的早期和晚期两个方面阐述DCN通过抗MMPs家族、上调内皮细胞p21和p27(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表达及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等机制进而发挥抗炎、稳定粥样硬化斑块、调节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的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