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衡阳市高校教师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急救态度现状,为制定高校教师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3-5月选取220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参加调查的人中仅25.5%的教师参加过急救培训;医学与非医学专业背景教师的急救知识正确率在抢救黄金时间、CPR按压位置、CPR按压频率、CPR按压与通气比、止血、判断脊柱外伤、搬抬脊柱外伤病人、固定骨折病人、气管异物阻塞、玻璃入眼、鱼刺卡喉、烫伤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背景教师救助陌生人的意愿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背景教师(P<0.05)。结论:高校教师院前急救知识状况不容乐观,要在转变公众急救观念的基础上从自救互救技能层面加强对高校教师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
简介:目的探讨“5·12”汶川大地震中颅脑损伤伤员现场伤情特点和急救中的经验教训,为地震致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后在重灾区北川和安县现场急救的120例颅脑损伤伤员的临床资料,对致伤原因、伤情分类、救治方法、合并症、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120例伤员中70例因头皮挫裂伤仅予现场处理,清创缝合,预后良好,余伤员急诊处理后转入后方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住院伤员行开颅手术治疗40例,非手术治疗10例,住院5~16d后康复出院46例,死亡4例。结论现场正确处理判断地震致颅脑损伤伤员伤情且积极救治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并可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简介:胶质瘤是颅内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约占颅内神经组织原发性肿瘤的45%。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将胶质瘤按组织学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Ⅰ级预后最好,大部分经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被认为是良性肿瘤;Ⅳ级恶性程度最高,又称作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占所有胶质瘤的55%。根据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90%的GBM为原发性GBM,多为老年人(诊断中位年龄62岁);10%为继发性GBM,中青年常见(诊断中位年龄44岁)。GBM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最大限度安全地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等化学药物治疗。但是由于GBM侵袭性强,浸润到正常组织导致无法全部切除、容易复发,使得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平均生存期只有16~19个月[2]。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及躯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例出现静脉血栓,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病情,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时间环节上对交通事故性罩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性,为我冈相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制定的《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统计表》严格筛选出合格病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分析急救接报时间与到达现场时间差的不同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中不同时间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救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时间段与患者预后均存存负相关关系(r_s=-0.10,P=0.002;r_s=-0.06,P=0.034),即随着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的增加及随着现场抢救时间的增力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逐渐增高,预后越差。结论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性颅脑损伤预防和控制中心.科学制定院前急救、转运等各项救治制度,尽量缩短路途耽搁时间及现场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可提高救护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