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图像引导放疗设备和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方法:通过六天工作制,放疗技术员排班实行早、中、晚三班倒。患者每人编排一个唯一的号码编入早、中、晚班治疗,同时对应相应的休息时间,保证每位患者治疗5次/周,休息2天/周。放疗技术员分A、B、C、D、E五组,A、B、C组人员当月相对固定在放射治疗岗位,D组人员当月负责模室工作和CT定位,同时参与放射治疗岗位人员轮休时顶班。E组人员负责CT扫描检查和定位,同时参与放射治疗岗位人员轮休时顶班。各岗位值班人员通过填写精确放射治疗流程记录单,对自己的操作进行确认并签字,保证了各阶段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及信息的正确传递。结果:通过实行六天工作制,缩短了每日的治疗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充分利用了设备资源,减少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结论: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imageguidedradiotherapy,IGRT)实行六天工作制对肿瘤治疗患者较多的放射治疗中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自体荧光为技术基础的荧光内镜检查消化道肿瘤,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结果自体荧光内镜对早期癌的检出率为86.7%,对进展期癌的检出率为95.5%;其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2%、94.0%、93.3%、94.8%和94.1%。结论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对检出形态特征不明显的病变较普通内镜有更大优势,易于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可疑病灶并确定其发生部位和范围,可精确指导活检,对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体积及位置变化对靶区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图像引导下调强放疗宫颈癌患者16例,分别于放疗剂量达9Gy/5f、18Gy/10f、27Gy/15f、36Gy/20f及48.6Gy/27f时用锥束CT(CBCT)扫描,采集CBCT图像,与原始治疗计划CT图像配准,分别在CT和CBCT图像中勾画大体肿瘤靶区及危及器官,比较危及器官体积、体积变化率及DICE相似度指数(dice'ssimilaritycoefficient,DSC)。结果放疗0~27分次膀胱、直肠、乙状结肠与小肠体积范围分别为88.48~195.49cm3、40.41~42.93cm~3、792.85~907.86cm3、38.49~49.05cm3。膀胱0~27分次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器官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及小肠0~27分次体积变化率和DS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体积变化率与宫颈靶区、宫体的DS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直肠等体积与位置变化较大,其变化可能影响宫颈靶区、子宫体的空间位置。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食管癌患者首周放射治疗时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图像,建立个体化计划靶区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根治三维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0例,获取每位患者治疗首周前5次及后续每周治疗前CBCT验证图像,将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与治疗前的定位CT图像配准融合。然后在每个CBCT图像上按患者治疗前靶区勾嘶原则,再次勾画临床靶区(clinictmnorvolume,CTV),并根据首周治疗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外扩生成计划靶区(planningtumorvolume,PTVo将首周5个CBCT上勾画的PTV轮廓映射到定位CT上合并生成PTVl,以此法生成后续2-6周的IYFV2,、按照初始计划(PlanA)的参数设置,保持靶区处方剂量及各危及器官的限量要求不变,以PTV1为靶区,制定一个新的放射治疗计划,即患者个休化的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PlanB)。用新计划(P1anB)的95%等剂量线评估PTV2覆盖度,通过剂量一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PlanA与PlanB中肺、心脏和脊髓的受照射剂量。结果PTV1体积比PTV休积小(P〈0.05);PlanB中处方剂量95%等剂量线的覆盖率分别为:PTV1=(98.9±2.0)%和PTV2=(99.1±2.0)%,筹异兀统计学意义(P〉0.05)。PlanB的危及器官所受剂量均小于PlanA:肺V20(25.1%vs26.9%)、平均剂量(14.0Gvvs15.1Gy),心脏的平均剂量(16.7GyUS19.7Gy)和脊髓最大剂量(42Gy:US43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患者治疗白饲CBCT图像资料反馈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修改后的汁划可在后续治疗中开展,并能进一步减少靶区周同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潜在提高靶区剂量。
简介:目的:探寻未手术及放疗的肺癌行根治性或预防性放疗锁骨上淋巴结靶区勾画的范围。方法:将锁骨上区域按主要解剖转移途径分区,回顾性分析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分布特点,进一步精确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靶区勾画范围。结果: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中有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占31%;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Ⅰ区出现的占22%,多数与其他区(如Ⅱ区及Ⅳ区)同时出现;锁骨上Ⅱ区淋巴结转移占绝大部分,为99%,与他区一同出现或单独出现。锁骨上Ⅲ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约3.9%,且全部合并有Ⅱ区淋巴结转移,多伴有大的肿瘤负荷,纵隔及锁骨上广泛的淋巴结转移。Ⅳ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占16%,均合并有Ⅰ区或Ⅱ区淋巴结转移。结论:Ⅰ区及Ⅱ区是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集中区,临床上考虑进行锁骨上预防性照射时建议包括Ⅰ、Ⅱ区;当Ⅱ区存在淋巴结转移时,结合患者耐受性,考虑Ⅳ区照射。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