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因'呕血4小时'于2012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约6次,每次量约100ml,色暗红,发病前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大便未见异常。该患者于1年前因胃溃疡行全胃切除术,20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查体:T38.3℃,P93次/分,R20次/分,BP130/88mmHg,痛苦病容,推入病房,腹部隆

  • 标签: 术后肠套叠 全胃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 肠管缺血 Braun 血运障碍
  • 简介:原发性静脉平滑肌肉瘤是指来自静脉血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病例数罕见。软组织肉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1%,其中,平滑肌肉瘤约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6%,而血管壁起源的平滑肌肉瘤所占比例更少(﹤2%)。科学准确的检测手段及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静脉平滑肌肉瘤的关键,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于2012年2月收治原发性髂外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1例,并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平滑肌肉瘤 原发性髂外静脉平滑肌肉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手术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腹壁外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fibromatoses,DT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方法通过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腹壁外DTFT,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命名、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结果DTFT有以下形态学特点:肿瘤由增生的长梭形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常排列成连续的束状结构;梭形细胞核小,深或浅染,核无异型性,淡染者有小核仁;肿瘤界限不清,浸润周围软组织,本例累及肋骨。免疫表型:vimentin(+),灶状SMA,actin—pan,Survivin,bcl-2(+);特染:magson三色呈绿色。结论腹壁外DTFT与腹壁者类似,是一种以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局部侵袭中间性肿瘤,主要与分化好的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等疾病鉴别。

  • 标签: 纤维性肿瘤 纤维瘤病 韧带样瘤
  • 简介: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治模式符合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准则,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消化肿瘤诊治的一种主流模式。现代消化道肿瘤的诊治需要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业团队的紧密合作。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肿瘤内科 化疗科 主流模式 影像科 肿瘤诊治
  • 简介: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治模式符合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准则,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消化肿瘤诊治的一种主流模式.现代消化道肿瘤的诊治需要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业团队的紧密合作.为此,我刊特意开辟了“MDT病例讨论”栏目,旨在倡导和推广这一临床诊疗模式,提髙消化肿瘤的诊治水平,真正实现精准化和个体化医疗.本刊中MDT讨论文章等同论著发表,现向开展MDT诊疗的单位广泛征稿,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 标签: MDT 征稿 栏目 病例 多学科综合治疗 消化道肿瘤
  • 简介:本刊开辟“疑难病例”栏目,其论文性质等同于本刊论著。结构分为“病历摘要”和“分析与讨论”两部分。1.病例选择:(1)疑难病例,特别是涉及多学科的疑难病例;(2)误诊且有经验教训的病例;(3)诊断已经明确,但病情危重或有诸多并发症,治疗上甚为棘手的病例;(4)罕见病例;(5)其他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或提示意义的病例。以上病例临床资料需齐全,能提供实验室、影像学和病理确诊证据。

  • 标签: 疑难病例 罕见病例 临床实践 影像学 临床思维 写作格式
  • 简介: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例的疗效.方法:选择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54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其中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37例,高分化腺癌7例,粘液腺癌6例.放疗总剂量在60~72GY/22~24F/每周4~5次,其毒性作用用血液学、生化试验、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反应进行评估.观察有无放射性肠炎症状,监测血细胞.每3月复查MR或CT1次,二年后每6月复查MR或CT1次.结果:迄2000年12月25日止共随访54例,随访到53例(98.1%),失访1例(1.9%);中位随访时间为15.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4.3个月(3~30个月).疗效判定标准:按WHO制订标准,完全缓解5例,占9.3%;部分缓解27例,占50.0%.稳定15例,占27.8%;进展6例占11.1%.有效率为59.3%.一年生存率61.1%(33/54),症状缓解率92.6%(50/54).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约为5.6%.均未出现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降低与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具有明显的剂量分布优势,局部控制率和症状缓解率高,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低.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治疗 直肠癌 术后复发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1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100%、Vim(+)97%、CD34(+)84.4%、NSE(+)54.4%、Actin(+)50%、SMA(+)33.3%、S-100(+)33.3%、Syn(+)16.7%、Des(+)12.5%.CD68和Cg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 诊断标准 免疫组化
  • 简介:中枢神经细胞瘤是比较少见的颅内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0.1%。近年来对颅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肿瘤发现率和文献报道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文总结报道了我院近6年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并复习文献。结果:36例肿瘤24例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死亡2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手术结合放疗为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标签: 中枢神经细胞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本文通过对46例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及使用化方法的病例分析,显示直肠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在手术治疗后或术后放疗后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化疗方面案的选择应极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使用含氟脲嘧啶和蒽环类抗生素为佳,直肠癌患者的死亡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肝脏转移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腹水形成并恶性液质致身衰竭。

  • 标签: 直肠癌 术后化疗 中位生存期
  • 简介:延安市子长县人民医院于2006年2月和11月分别收治两例胃癌患者,系同卵双生的孪生姐妹,现报道如下:姐姐,张春梅,51岁,于腹痛1年伴呕血4天入院,作纤维胃镜示胃底部2.1cm×3.0cm肿块,表面有溃疡。病理报告为胃底部低分化腺癌,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胃癌大部切除术,术后5个月胃癌复发死亡。

  • 标签: 胃癌 孪生姐妹
  • 简介:目的报道2例脏层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对脏层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进行病理特征和临床诊治分析。结果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来源于间叶细胞。胸腔内SFT可发生于壁层和脏层胸膜,多为良性。胸部CT对SFT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确诊需要病理学依据,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FT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胸膜SFT发病率低,其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对带蒂的胸膜SFT,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疗效。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诊断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骨自溶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ProQuest、SpringerLink数据库,纳入2016年4月前发表的骨自溶症病例报道。提取患者的资料: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并发症、影像特点、病理特点、治疗方法、随访时间及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210例。男女比率为1.84∶1。中位就诊年龄21岁(2个月至83岁)。70%患者的病变为多发,人体所有骨骼均可起病,但以肩胛带周围及骨盆周围多见。约80%患者的首诊主诉为局部疼痛,其余患者则多因并发症(胸腔积液、病理性骨折等)就诊。影像学特征:局部骨质(包括骨皮质及髓质)进行性溶解消失。病理特征:残存骨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含大小不一的薄壁脉管。约70例曾接受放疗,其中32例的放疗剂量和随访资料完整。此32例中,24例病变在放疗后趋于稳定(随访3个月至14年),3例接受放疗者,放疗后1年病变仍继续进展,5例在放疗后半年至4年内死亡。30余例曾接受二磷酸盐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中9例在治疗2年内病情趋稳,4例在治疗后4个月至3年病情仍继续进展,剩余3例则在4个月至4年内死亡。接受干扰素治疗的20余例中,8例治疗后2年内病情趋于稳定;2例治疗后1年无明显疗效,改用其它方法治疗;2例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后4个月和4年后死亡。骨自溶症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乳糜胸)、病理性骨折、由椎体骨折导致的脊髓神经压迫,总死亡率为13%。结论骨自溶症为一种罕见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各种治疗方法的准确疗效尚未明确。

  • 标签: 骨自溶症 骨溶解 破骨细胞 放射疗法 二磷酸盐 干扰素Α-2B
  • 简介:背景与目的:儿童胶质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本文探讨儿童颅内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内胶质瘤的10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幕上44例(40.7%),幕下64例(59.3%),其中幕上近中线处30例,幕下近中线处49例;全切79例(73.1%),次全切22例(20.4%),部分切除或活检7例(6.5%);病理结果为低级别胶质瘤93例(86.1%),高级别胶质瘤15例(13.9%);其中星形细胞瘤100例(92.6%)。9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86例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生存率87.8%。结论:儿童胶质瘤临床上有其特异性,肿瘤好发于幕下和近中线处,病理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治疗应以全切肿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儿童 胶质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大体标本为红色胶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临床发现的特殊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治情况,并回顾肾癌相关文献。结果临床2例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表现为均一红色,质软,胶状的特殊特点,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为典型肾透明细胞癌。结论在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可以表现为特殊的均一红色特点,其影像学为典型肾癌,大体标本与病理分期关系不明显。

  • 标签: 肾癌 透明细胞癌 胶状
  • 简介: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或全切除术的18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情况、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评价该微创手术在肾上腺肿瘤治疗中的效果。结果184例手术有181例成功在后腹腔镜下实施,3例中转为开腹手术。手术时间58~205min,平均82min;术中出血量10~500ml,平均65ml;引流管留置时间1~10d,平均3.8d;术后住院天数4~11d,平均6.6d。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具有术野清晰、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首选术式。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手术 后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年龄为15~70岁,中位年龄为58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及下腹部包块。2例绝经患者绝经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绝经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例患者的年龄为15岁,保留卵巢,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统计并分析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病理高危因素、主要辅助检查情况及治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均﹥200IU/L。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均提示宫腔或宫颈肿物,直径为5~10cm。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存在特征性“袖口”状结构,其中2例患者有深肌层侵犯,2例患者有肿瘤细胞异源性分化,4例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术后补充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方案化疗,5例患者除1例失访外均未复发。结论子宫腺肉瘤的发病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亦见于青少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治疗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为主,术后化疗可能减少复发。

  • 标签: 子宫腺肉瘤 子宫肿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老年人的颅内肿瘤并非少见,治疗难度大。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老年人颅内肿瘤的临床特征,中西结合治疗以提高老年人颅内肿瘤的疗效。方法:本组收集65岁以上的老年颅内肿瘤34例,分别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并在术前、术后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或用保守治疗方法对34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9例行手术切除肿瘤,5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γ-刀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全切肿瘤18例,大部切除1例,姑息手术即仅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5例。治愈4例,好转23例,病情无变化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老年人颅内肿瘤有其独特性,使用中西结合方法可提高疗效。

  • 标签: 老年人 颅内肿瘤 中西结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随访患者。结果:4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1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合并局灶性恶变;术后均行膀胱灌注治疗,术后生存良好,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者1例,其余均无瘤生存至今。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易合并移行细胞癌,很少复发,预后良好;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及病理活检;TURBt术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应膀胱灌注并定期复查膀胱镜,以防治尿路上皮癌的发生。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移形细胞癌 膀胱灌注
  • 简介: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作免疫组化加以证实。结果:3例中2例为轮辐状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坏死明显;l例为粘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均发生于胫骨上端。免疫组织化学示:AAT(+)、Lysozyme(+)、S-100(-)、Desmine(-)、AKP(-)。结论: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各年龄组均可发生;肿瘤细胞多表现为多形性、核大深染,轮辐状排列,坏死明显。免疫组化:AAT和Lysozyme阳性,未形成类骨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不同,有利于与骨肉瘤的鉴别。

  • 标签: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