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输尿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MRI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珐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脂肪抑制技术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观察分析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I表现。结果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中,5例表现为输尿管上端结节状病灶,4例表现为输尿管中段结节或条状病灶,12例表现为输尿管下段或下端结节或条状病灶。T1WI为等、略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有轻、中度强化。MRU显示输尿管截然中断13例,鼠尾状狭窄中断4例,管壁不规则狭窄僵硬4例,与术中所见梗阻部位及程度完全相符。结论MRI结合MRU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肿瘤的梗阻部位、梗阻程度以及累及范围、周围结构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序列加做增强扫描,是诊断输尿管肿瘤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输尿管 恶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比较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和静脉尿路造影(IVU)在上尿路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分别进行了MRU和IVU检查,并与术后结果比较.结果MRU对输尿管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输尿管肿瘤和输尿管结石的术前诊断率分别为93.75%、100%、87.5%、40%,而IVU术前诊断率则分别为82.5%、56.25%、27.5%、80%.结论IVU目前仍为诊断上尿路梗阻的常用方法,但MRU水成像对无分泌功能的肾积水、孕妇、儿童和碘过敏患者的诊断价值更大,是对IVU的有益补充.

  • 标签: 上尿路梗阻 IVU MRU 诊断价值 磁共振 尿路造影
  • 简介:卡介苗膀胱灌注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目前认为卡介苗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力而取得治疗效果,但临床治疗效果常常不能简单地以机体免疫力高低解释,说明卡介苗治疗机制尚有未明之处。近几年研究发现卡介苗治疗后存在凋亡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负性调控的现象,说明卡介苗治疗机制的复杂性。作者就卡介苗引发肿瘤细胞抗凋亡、肿瘤微环境的负性调节等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肿膀肿瘤 膀胱灌注 卡介苗
  • 简介:肿瘤进展与治疗失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凋亡抵抗。经常可以在复发的前列腺癌中检测到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并增加了激素治疗与化疗的难度。然而,Bcl-2的拮抗剂-ABT-737在前列腺癌细胞并未显现出其促凋亡的活性。

  • 标签: 蛋白BCL-2 前列腺癌细胞 癌细胞凋亡 调节 凋亡抵抗 治疗失效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调节性T细胞(CD4^+CD127^-Treg)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例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13例肾移植受者(肾移植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127^-Treg和CD4^+CD25^+CD127^-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尿毒症组和肾移植组CD4^+细胞中CD4^+CD127^-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肾移植组CD4^+CD25^+CD127^-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外周血CD4^+CD127^-Treg数量降低,免疫功能紊乱。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Treg和CD4^+CD25^+CD127^-Treg数量降低,免疫反应性增强。

  • 标签: 尿毒症 肾移植 CD4^+CD127^-调节性T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多序列磁共振(mp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43例经mpMRI发现可疑前列腺癌病灶患者行MRI/TRUS融合成像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患者中位年龄69岁,中位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10.59ng/mL,病灶最大直径平均1.83cm。先行靶向穿刺2~3针,再行系统穿刺8~12针。结果穿刺总体阳性率41.9%(18/43),其中经会阴系统穿刺阳性率39.5%(17/43),靶向穿刺阳性率25.6%(1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检出率:系统穿刺37.2%(16/43),靶向穿刺25.6%(1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6例患者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在系统穿刺中升级,未出现系统穿刺Gleason评分在靶向穿刺中升级的病例。结论MRI/TRUS融合成像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在阳性率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检出率方面相比系统穿刺无明显优势,其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估;靶向穿刺不可取代系统穿刺,结合认知融合的系统穿刺可提高阳性率,弥补靶向穿刺的不足。

  • 标签: 前列腺癌 靶向穿刺 多序列磁共振 影像融合
  • 简介:目的研究鼠婴肾组织移植于肾包膜下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治疗肾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istar雄性大鼠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为受体,将鼠婴肾组织块多点植入受体肾包膜下。治疗期间用EPO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EPO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PO在移植物中的表达。结果①60d时D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1.768±0.140)mu/mL高于B组(1.160±0.324)mu/mL(P〈0.01),与C组(2.329±0.125)mu/mL也有差异(P〈0.05)。②移植后60d,移植物的体积由1mm^3增至3—4mm^3大小,表面血管网丰富,光镜下见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正常;③移植物EPO免疫组化,发现移植物EPO着色颗粒主要分布于肾皮质的肾小管,明显多于病例对照组大鼠肾组织(P〈0.05)。结论通过对移植物的形态观察和功能测定,证明肾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可能为慢性肾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标签: 肾组织移植 慢性肾功能衰竭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包膜
  • 简介: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2与4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将大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白芍总苷给药组(50,100,200mg/kg/d灌胃)。8周后选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方法检验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以及核因子-kB-p-p65的表达。结果白芍总苷给药组(50,100,200mg/kg)鼠肾重/体质量以及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白芍总苷给药组(50mg/kg)大鼠肾小球平均容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白芍总苷给药组(100与200mg/kg)平均容量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模型组肾组织ED-1’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白芍总苷给药组(50,100,200mg/kg)ED-1’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下降,模型组。肾组织ED-1’Toll样受体2’、ED-1’Toll样受体4’以及核因子-kB-p-p65’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白芍总苷给药组(50,100,200mg/kg)肾组织中ED-1’Toll样受体2’、ED-I’Toll样受体4‘以及核因子-kBp-p65’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白芍总苷对于减少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损害有明显作用,其中与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2与4表达可能部分相关。

  • 标签: 巨噬细胞 大鼠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l)、厄贝沙坦对单侧肾切除加重复阿霉素注射的方法复制的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调节。方法将肾小球硬化大鼠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PGE1组和厄贝沙坦组,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检测PGEl、厄贝沙坦治疗8周后,各组大鼠肾功能和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HGF的表达,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比较各组大鼠肾组织分泌的HGF。结果PGEl治疗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较对照组肾组织HGF的表达增加(P<0.01),肾组织分泌的HGF含量增加(P<0.01),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GE1、厄贝沙坦均可以上调肾组织HGF的分泌,加强HGF的肾保护作用,延缓肾小球硬化,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 标签: 前列腺素EL 厄贝沙坦 肾小球硬化 大鼠 肾组织 肝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细胞凋亡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对于正常发育和机体自稳非常重要。凋亡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这些事件的改变常与一些病理过程相关,比如肿瘤形成和转移、肝脏与肾脏的纤维化疾病、胚胎发育异常等。TGF-β1诱导凋亡和EMT同时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作者研究了TGF—G1诱导细胞凋亡和EMT的潜在机制。TGF—β1诱导细胞凋亡和EMT与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分子、转录激活子3(STAT3)的活化相关。

  • 标签: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诱导细胞凋亡 信号转导分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蛋白激酶A 转录激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