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寰枢椎结核临床少见,占脊柱结核的0.3%~1.0%[1-2]。虽然寰枢椎结核发生率不高,但结核病灶随病情发展可破坏骨质或形成椎旁脓肿,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寰枢椎结核的治疗尚无统一意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手术治疗报道居多。其治疗原则和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相同,主要是卧床休息,抗结核药物、固定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诊断、无广泛椎体破坏、无神经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行药物治疗并卧床或外固定[3]。但抗结核药物治疗始终是结核治疗的基础[4],寰枢椎结核可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治愈,避免手术,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寰枢椎功能[5-6]。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对于就诊时仅有局部疼痛症状、无明显神经损伤体征及寰枢关节稳定的4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辅助局部制动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寰椎 枢椎 结核 脊柱 药物疗法 联合
  • 简介:1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以间断性腰部疼痛1年加重3d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及腰腹部外伤史。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就诊。入院前3d,腰部疼痛明显加重,行走困难,遂前往当地医院检诊。腰椎CT示L2,3椎体骨质破坏,左侧腰大肌旁包块,腹主动脉明显扩展,L2/L3椎间隙明显狭窄,考虑腰椎结核、腹主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门诊收住。

  • 标签: 腰椎 主动脉瘤 误诊 病例报告
  • 简介:医学论文是对创造性的医学研究所做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医学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公开发表才会得到同行的认可,才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被后续研究借鉴引用,从而推动医学研究不断进展。任何一个医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得到专家的认可,但审稿专家要从众多的稿件中挑选出符合刊稿要求的。有的稿件能留,有的稿件得退。哪些稿件会被退稿,了解医学论文常见的退稿原因,就可以找出对策,提高论文的投稿命中率。

  • 标签: 医学论文 原因分析 医学研究所 医学研究成果 医学工作者 后续研究
  • 简介: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继发性结核病,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如不及时诊治,极易导致脊髓、神经压迫而出现瘫痪。脊柱结核中胸椎结核(48.03%)和腰椎结核(42.36%)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腰椎结核(29.58%),而颈椎结核(5.39%)和骶椎结核(4.22%)则相对少见[1]。脊柱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多数脊柱结核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手术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终极手段,其目的是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目前脊柱结核手术入路主要有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术式,这些术式各有优缺点,并有各自的适应证。本文就近年脊柱结核相关研究中的手术适应证及不同术式的优缺点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其中L2/L31,L3/L42,L4/L526,L5/S125。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4。术后随访症状复发以5年为分界点,分为A组(≤5年)及B组(〉5年)。结果腰部症状复发共54,其中A组29,B组25;下肢症状复发共48,其中A组23,B组25。复发原因为原节段再突出28,相邻节段突出3,椎管狭窄8,内固定障碍4,腰椎不稳8,硬膜外血肿2,感染1。结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术后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中远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内固定障碍和相邻节段退变等。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运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平均随访6~15个月.结果:术后6~15个月,患者无一术后局部复发,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不影响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和病灶的愈合.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应选择全身情况较好的病例,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 标签: 下腰椎结核 手术治疗 前路病灶清除术 椎体间植骨术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中国是全球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疫情较为严重[1]。骨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占全部骨结核的50%[2-3]。儿童作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其脊柱结核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如诊治延误,致残率较高[4-6]。生长期儿童脊柱结核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易继发后凸畸形和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7]。由于儿童脊柱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其解剖特点和成人不同,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和成人也有所差异。本文结合近年儿童脊柱结核相关研究进展,从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1疾病特点及诊断1.1儿童脊柱解剖特点骨结核病累及脊柱与脊柱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脊柱椎体承担身体质量,且以松质骨为主,易形成损伤,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于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等终末动脉,血液流速相对较慢,结核分枝杆菌易累及脊柱椎体[8-10]。

  • 标签: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儿童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4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接受胸椎手术治疗的20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获随访184,男性111,女性73.年龄13~75岁,平均32.4岁.随访4~84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脊柱畸形34,胸椎肿瘤38,退变性疾病47,创伤69,胸椎结核16.手术方式:全脊椎切除、椎体全切、全椎板切除、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盘切除、畸形矫正、病灶清除等.植骨方式:椎体间自体肋骨、髂骨植骨、自体骨钛网植骨、椎板关节突间植骨.结果本组共出现并发症40,其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4,脊髓反应性水肿3,脊前动脉综合征4,硬膜撕裂7,脑脊液漏3,胸膜破裂血气胸3,定位错误1,椎体滑脱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刀口感染4,内植物断裂3,钛网下沉移位1,脱钩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者2,经治疗无恢复,其余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对于脑脊液漏、胸膜破裂、脊髓反应性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钩,经过及时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标准化的手术操作、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并发症 胸椎手术 治疗 随访 植骨 椎体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孟氏骨折的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6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6中,误为软组织损伤5,误为尺骨或尺桡骨骨折6,手法复位不充分2,石膏松动再移位、塑形不良或体位不当3.结论错诊或漏诊以及处理不当是导致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主要原因,而提高认识、重视体检、正确投照、仔细阅片、充分复位、良好塑形、适宜体位、适时复诊是预防小儿孟氏骨折误诊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儿童 孟氏骨折 误诊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2002年间我院收治的脊髓纵裂病例,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结果脊髓纵裂30,女性22(73.3%),男性8(26.7%),临床表现主要有:脊柱畸形30(100%),背部皮肤病变13(43.3%),下肢神经缺陷12(40.0%).X线片发现椎体异常27(90%),脊髓造影、CT、CTM、MRI检查异常表现的比例分别为77.8%(14/18)、88.9%(8/9)、100%(16/16)、91.7%(11/12).纵裂位于胸段15,腰段4,颈段及胸段1,胸段及腰段9,颈段、胸段及腰段1.骨性纵裂6,纤维性纵裂21,混合性纵裂3.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骨嵴切除椎管减压1(3.3%),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同时切除骨嵴4(13.3%),单纯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而未处理脊髓纵裂23(76.7%),未行任何手术2.有神经缺陷者中有4在术后获得改善.结论脊髓纵裂临床少见,以女性患者较多,往往以脊柱侧凸为首发表现,患者多合并有背部皮肤异常及下肢神经缺陷,CTM扫描常能明确诊断.纵裂多位于胸段及腰段,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时要注意对脊髓纵裂的影响.

  • 标签: 脊髓纵裂 胸段 腰段 脊柱畸形 矫形手术 神经
  • 简介:复习我院自1980年~1997年间收治的髌骨骨折病人,用多种方法内固定,从我们应用较多的4种方法中随机选出240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髌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远期疗效
  • 简介:脊柱结核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1]。严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脊髓受压。脊柱结核复发率较低,但复发后常常导致窦道迁延不愈、脊柱畸形及继发性神经损伤。目前脊柱结核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存在脊柱畸形、伴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以达到神经减压、纠正后凸、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2]。由于结核病具有难治且易复发的特点,以及手术时机或方法选择不当、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化疗不合理等原因,脊柱结核术后仍有1.28%~25.00%的复发率,需要二次治疗[3-4]。针对脊柱结核术后病情复杂多变的现状,建立个体化的复治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7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复发原因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结核 脊柱 复发 再手术
  • 简介: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男6,女3;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T_(3~4)3,T4~54,T_(6~7)1。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D级7。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胸段结核

  • 标签: 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
  • 简介: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骨关节结核约半数累及脊柱,上颈椎结核占脊柱结核的0.3%~1.0%[1-2]。发生率虽低,但其部位特殊,造成该区域骨和韧带的广泛破坏,进而导致的压迫和不稳定严重威胁到延髓、脊髓,引起神经和呼吸功能障碍[3]。但上颈椎漏斗结构对脊髓压迫容忍度较大,早期不易发现,出现严重神经症状时常需要手术治疗[1-2]。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清除结核病灶,利于药物渗入,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保留和恢复神经功能,预防和矫正畸形,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1]。目前上颈椎外科手术的诊断措施主要为病灶穿刺活检术,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各种前后路病灶清除固定术和微创手术。随着外科手术诊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局部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上颈椎结核的治愈率有了明显提高[1,3]。本文就上颈椎结核的外科手术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1年5月,笔者对32胸腰椎结核进行了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1,B级5,C级7,D级10,E级9;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平均为32.5°(5°~47°);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为20~37mm/L,平均28.2mm/L。患者随访时间12446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Frankel评分,A级0,B级0,C级3,D级8,E级21;后凸Cobb角平均12.3°(4°~20°),矫正率62%;CRP平均为6.2mg/L。术后全身症状消失,腰背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可从事一般工作及日常生活。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创伤小、方法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 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缓解不佳的原因、补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2012年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79(98个椎体),男7,女21;年龄62~86岁,平均67.8岁。手术后效果不佳,疼痛仅部分缓解28,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方面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效果不佳的28患者经过分析原因为漏诊、骨水泥填充不佳、合并椎体附件骨折、术后再骨折、多发椎体骨折、术中定位错误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后,4周随访,症状完全缓解20,部分缓解8。结论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效果不佳病例,根据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疼痛
  • 简介:尺、桡骨下1/4骨折常见于发育中的骨骼,是小儿常见骨折,有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由于骨折的部位特殊,治疗效果常不理想。自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我们共治疗儿童前臂下段骨折14,其中4出现不同程度再移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折固定 再移位 小儿 原因分 尺桡骨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骨纤维结构不良症(F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113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为2~75岁的113患者中,男性50,女性63,平均发病年龄(26.0±16.3)岁,其中31岁以下占62.8%。主诉局部疼痛者79,肿胀畸形者42,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者19,发生病理性骨折21;其中单骨型91(79.6%),共累及全身骨骼161块,以股骨最常受累;46(40.7%)患者血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中位数为94IU/L,3患者出现低血磷;X线表现为病灶部位呈毛玻璃样变、丝瓜瓤及囊性膨胀性改变等;骨核素显像(ECT)表现为特征性放射性浓聚。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11~30岁之间,常单骨发病,股骨最易受累,因此,临床上对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的青少年,应及早行X线和血ALP等检查,以减少误诊。

  • 标签: 骨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原则。方法24肱骨髁间骨折中,通过手术时机、手术径路、内固定材料选择等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按改良Gassebaum评分标准:优6,良9,可6,差3。结论早期手术,经尺骨鹰嘴截骨人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应为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手术 肱骨髁间骨折 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