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颈髓损伤后各因素对低钠血症的影响。方法以145名急性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颈髓损伤位置、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脑外伤、是否合并感染、是否使用呼吸机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各因素对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脑外伤、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低钠血症是否发生具有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低钠血症是否发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对于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其颈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是是否发生低钠血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是否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可视为和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ratio,OR)=1.439;95%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CI:3.560~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简介: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科同一组医生采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7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5例,平均年龄71岁(62~85岁)。伤后2~5d实施手术,患者取“沙滩椅位”或仰卧位,选择延长的肱骨近端切口,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采用加长型Philos钛板螺钉固定。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满意,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随访6~32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加长型Philos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安装相对容易、固定牢靠的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
简介:机体长期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糖状态通过在体内的糖基化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形成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骨质疏松症等.高度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osylateEndProducts,AGE)是这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机理在于AGE改变了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令人关注的是,AGE也被认为是一种衰老分子,在健康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在组织中积累,参与衰老过程[1,2].由于糖尿病和衰老均可以导致骨质疏松,而AGE又能同时参与这两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据此推测AGE有可能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共同致病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手术方式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7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EKPREVAIL系统组35例(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治疗)、传统组3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EKPREVAIL系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PEEKPREVAIL系统组与传统组患者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JOA、NDI、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患者的Odom优良率为9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9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到100%,而传统组融合率为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46.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手术较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且手术效果基本相当。
简介:目的应用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管理,为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监控、发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手段。方法采用BoAand公司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Delphi,研究设计的骨质疏松症信息管理系统(osteoporosis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OIMS),结合我科8102例骨质疏松患者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该系统做一综合评价。结果1)OIMS以多种形式动态地显示了患者长期的临床指标变化,实现了患者个体病情的监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医疗质量,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2)OIMS可有效地解决门诊病史管理混乱的问题,实现病史资料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3)OIMS的资料存贮、查询、管理功能为医学研究者提供强大的统计支持;4)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加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力度。结论OIMS可有效解决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计算机标准化信息管理,实现人工操作环节中较难完成的管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监控。
简介:目的比较Spotlight通道系统和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ediscectomy,M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微创治疗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58岁,平均41.7岁。患者随机分入Spotlight通道系统和MED技术治疗组,2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手术切除的骨与韧带组织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0DI)进行对比分析i结果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Spotlight组和MED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3.2±11.4)min和(78.1±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切除的骨与韧带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light通道系统是“直视下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具有与MED近似的临床疗效,且其由于操作灵活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证,更易为脊柱外科医师所掌握。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Cable-Pin系统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8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8例(张力带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72.9±16.8)min,较张力带组(65.5±13.2)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54.7±22.1)mL,较张力带组(269.8±92.6)mL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12个月膝关节功能屈曲度都大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微创组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明显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在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方面没有优势。
简介:目的比较测试寰枢椎不稳Brooks法钛缆内固定术中不同操作方式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WD-5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同操作方式Brooks法固定后的各钛缆组A组、B组、C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的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的大小。结果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固定强度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间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锁定的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后再次固定的强度高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的强度(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后经休息再次锁定的固定效果最好。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的改变达到了比进口钛缆更好的固定效果。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Scholar、CNKI、VIP和WanFang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的文献,运用Stata11.0定量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最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中,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0.038,95%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与对照组安全性相近。